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金刚经的解读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姚姳嬉时间:2019-05-27 11:51:35
《金刚经》是汉地大乘佛学经典《大般若经》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卷。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浓缩,在般若部经典中有提纲挈领的功用。经文本身逻辑严密,加之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精深翻译功底的润色,《金刚经》成为一篇文辞优美、含义隽永的散文。

金刚经的解读

《金刚经》是汉地大乘佛学经典《大般若经》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卷。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浓缩,在般若部经典中有提纲挈领的功用。经文本身逻辑严密,加之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精深翻译功底的润色,《金刚经》成为一篇文辞优美、含义隽永的散文。即便不是佛门中人,读起来也爱不释手。就此说来,《金刚经》能够广泛流传,启发无数人佛心佛念,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功不可没。

毋庸置疑,人生坎坷,内心踯躅徘徊的人更容易靠近宗学,来寻求心灵的安住和疑惑的解除。我也深知不能以胜败论英雄。可是如果能直面客观现实,就会发现人的失败困苦总是有原因的。这些在世俗中遭遇挫折的人们,他们在眼界见识上往往有较大的不足或局限。这既导致他们在世俗纷争中处于困顿,也导致他们走向佛学时未必能很好的理解佛学的本质和核心学义。退一步来讲,即便自身能正确体会,未必能准确宣之于口。当这样的群体在佛学宣传群体中占据主体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功德,没有他们的诚心传颂,我们更多人或许一生连佛之一字都未听闻,更不可能结缘精进。但也要清醒认识到,由于他们不能准确宣说,甚至本身理解偏差,让相当一部分有缘听闻的人,听的云山雾罩不知所谓。以致失人善机,坏人善根,退人善果。这也是世尊在世时强调以戒为师,要求比丘依四依法进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原因所在。

我在初次接触金刚经时,对佛学的理解就是剃发光头,离家舍业,四大皆空。至于什么是四大,不知道!所以当时虽然觉得《金刚经》文笔优美,含义隽永,却摸不到核心重点。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又如“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由于初读,就字论字,就句论句,不能前后照应,也对全文主旨没有概念。就觉得焦躁,到底是实相还是非相?到底是众生还是非众生?逻辑就讲不通嘛!

这个原因后来搞清楚了,首先是由于对佛学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不清楚其内涵外延。如什么是法。什么是相。其次没有全局统筹观看,主旨讲什么都没考虑。搞清楚的方法就是多听几遍,前后联系,提纲挈领。但是一开始我并未想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笨方法。而是网络搜寻各个名家大德的视频讲座,越听越迷糊,虽然不知道正解是什么,但知道那不是正解。现在依然不觉得他们讲的怎么样。人要求学上进首先要谦虚,但谦虚不是自卑,人云亦云。我认识到网上讲解有种不当之处。第一是讲解的人本身就不怎么地,欺世盗名而已,他自己都不清楚无证量。全是是似而非的废话。第二是讲解的人是清楚的可是讲法不对。就比如不管你是大学学授、高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你学幼儿园小朋友就用小朋友的语言逻辑来讲。讲个一加一等于二你不要和我提哥德巴赫猜想。

那么金刚经主旨讲什么?《金刚经》开宗明义就点明了,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就是讲内心应该安住在哪里,应该怎么降服内心杂念,以求最终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释迦牟尼世尊是怎么回答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等等。都是一个意思,不住于相,离一切相。《金刚经》全文主体就是一个不断破相的过程。但是破相是为了得清净心,得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为破而破,所以能破还要能立能合。就是禅宗所说的,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又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过程。

破相是为了去执。破相的过程也就是破执的过程。人的苦都是由于有所执著,破执了,也就脱苦了。执著为什么能够破?因为我们生来为无明所惑,所见所思所执多是假象、幻象,不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真性。所以世尊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又在《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以前爱的死去活来男男女女,后来又成为陌路甚至仇人,爱的时候没人怀疑,恨得时候也没人怀疑,都是认为此刻情绪出自本我。以前曾经认为是真理的现在居然是缪误,谁知道现在自己执守的真理,未来会不会是新的缪误?

相未破,执未去的时候,心里就会生种种苦。要想不被苦所牵扯扰动,先得忍,忍住了定住了,内心智慧般若才能流露,从而破相破执。所以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忍也是有境界等次的。你说我王八蛋,我不介意,不介意本身也是介意了,因为心里衡量了。这是一般的忍。你说我王八蛋,我听见了也没听见,心未动,这是高层次的忍。就是“无生法忍”。忍辱是佛学和许多东方宗学都提倡的,因为忍都做不到,心意流连不定,其他就都谈不上了。

许多大德都说《金刚经》讲空,我觉得是讲“无”更妥帖一些。“无”与“空”有相近重合的地方,但绝不是等同。无有没有、不、去掉的意思,可表示状态也可表示动作。无能导向空,但不一定导向空。“无”是“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的无最后导向了空,其他圣贤未必,比如道学也推崇无,但没有导向空。

不管怎么样,“无”或“不住”对所有以心灵解脱和升华为主的宗学或学育哲学,都有重要意义。“无我”是所有“无”里最难做到的,做不到无我其他终究是虚幻。能勘破无我的好处就是福德不可思量,无有边。无我了,其他一切也就勘破了。这就是佛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到第一节“法会因由分”来看。“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是这样做的,其他比丘也是这样做的。祥和安然,威仪具足!但世尊是世尊,比丘是比丘。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中间有过一个差别,就是是否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我并没有看过很多佛学著作,准确的是只看过三篇。上来就谈涵盖六百般若的《金刚经》肯定缪误多多。但我听说过六祖“一言顿悟”的传说。根性不同,有一个知见有得,即便不是究竟法,也好过听闻无数究竟法而一无所得。所以姑且妄言之。

上面就是金刚经的解读内容了,所以说诵持金刚经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功德利益,当然了诵持的地方是没有需求的,我们可以在家中诵持金刚经。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若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诸位师兄多多包涵。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