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_1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30:42
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不堕三恶道,还能积集菩提资粮。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期佛教理论精密完备,修

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不堕三恶道,还能积集菩提资粮。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期佛教理论精密完备,修行证果者反而稀少了。在佛教的流传中,朴实、平淡、有效息灭烦恼的法,似乎被人轻忽、遗弃了,反而迷失在庞大的佛学知识、形式化的仪轨唱诵和刻板而缺乏生机的枯禅之中。在戒律的修持上,不是死守教条,忽略戒律的精神,就是荒废戒律,染著世俗的欲乐。如何才是戒律的中道如实正见呢?

  在佛法中,戒定慧三学是最根本的修行纲领,而戒律不但是五乘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也是佛道的基石。持戒不但能保住人身,不堕三恶道,还能积集菩提资粮,所以绝非轻微的小事。不过,在实际的修持上,却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来厘清。

  佛法在人间,戒律的制定有其时空的背景。 佛陀初转法轮,比丘们如实知见色、受、想、行、识等诸法一一皆是苦、空、无常、无我,心不染著,即能自知自证涅槃寂静,离生死苦,得自在解脱,可说是提起便行,干净俐落。从听闻正法、专精思惟到法随法行,以至于次第证果,是直捷了当地到达的。当时,只有正语、正业、正命等原则性的自律、自制,而没有详细的戒律规条。但是,随著僧团的成长,僧众人数日增,程度参差不齐,有行为不端者,或障碍修道或招致讥嫌,因此随事而制戒,这是戒律的缘起。

  佛灭之后, 部派分派,初因于戒律的开遮持犯的解释有所争议,如上座部认为只有佛陀可以制戒,佛弟子应一律遵守,不应更改;而大众部则认为“小小戒可舍”,只要不障碍修行,一些属于生活规范,而不违背道德风俗的律仪可以视因缘舍戒。到了大乘佛教,更发展到摄善法戒、菩萨戒,戒律不再只是不伤害他人、帮助修行、护讥嫌、僧团和合的功能,还加上弘法、度众、摄受众生的大乘精神。

  由上分析,可知戒律的原意是“防非止恶”。在定慧还没有成就之前,藉由具体的戒条,实行预防性的保护措施,行为节制,可以达到行为上的净化。

  尤其在现代开放社会里,资讯泛滥, 广告充斥,金钱游戏、煽情、暴力等社会事件,随时都在挑起人们本能的欲望,各种感官的刺激也一再地诱引人们做出越轨的事。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如果一个学佛者定慧力还很薄弱,是很容易障碍修行的。这时,持守戒律就是十分必要的“防护网”,使得学佛人不致在定慧力成就之前,禁不起六尘境界的诱惑,道业就被毁坏,那就太可惜了。

  如果不慎误犯戒律,该怎么辨呢?是否就自认为是“业障深重”,因而放弃修行呢?依佛法说,应当诚心忏悔,知所警惕,绝不再犯,就能重新出发,精进修行。

  但关于这一点,目前的情况与佛陀时代相较有着很大的不同。佛陀时代有六和合的僧团“戒和同行”,不但每半个月要集合诵戒,也进行羯摩。僧众有违犯戒律的,要当众忏悔;若不当众忏悔,其他僧众可以纠举。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由忏悔而得到净化,即不应再活在悔恨之中。佛陀时代解脱者很多,和合的僧团和戒律是很重要的因素。

  戒律的类别,依四众身份而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及在家戒(优婆塞、优婆夷)。而大乘佛法的菩萨戒则是通于出家、在家的,就以在家众的五戒来说,这是佛弟子所应共同遵守的:

  一、 不杀生:不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或仇恨而杀害众生。  二、 不偷盗:未经别人允许的东西,不要任意取用。  三、 不邪淫:在家众不可从事夫妻之外的性行为。(出家众则完全戒淫行,修清净的梵行)。  四、不妄语:诚信不欺,不搬弄是非,不谩骂,不花言巧语。  五、 不饮酒:饮酒会失去理智,依此类推,现代的各种毒品、迷幻药等均不应吸食。

\

  另外,有人执着“一切法空”,或误解“烦恼即菩提”,落入“恶取空”或“狂禅”,认为可以任性而为,不受戒律的约束,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真正开智慧而见到缘起的实相,是不会再因内心的妄执而毁犯戒律的;戒律不是外在强加的束缚,而是自发性的自律行为。即使习性一时不容易改变,也会尽力而为,不会以任性为自在,将自律自制视为压抑。 压抑是指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心理的扭曲反应;在智慧的观照之下是不再有压抑的。可以说,自律自制是觉醒的行为表现,它与外在的制约是截然不同的品质,怎可混为一谈呢!

  戒律的精神除了防非止恶之外,延伸其“正行”、“端正法”的意义,如八正道中的正业、正命,就是要尽自己应尽的本份和责任,例如:在家庭、学校、团体、工作场所、社会、国家中做好自己的责任、本份,遵守公共秩序,不制造脏乱、公害,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广义的道德、戒律。

  此外,也要有惜福、惜缘的修养,因为每一件事物都是可贵的因缘。明白这点,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爱惜物品,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也要珍视,多结善缘,避免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或脾气暴躁,而破坏彼此可贵的因缘。

  在日常生活,现代人常常任性而纵容自己的烦恼,不知节制。有些人在碰到难题时,轻率而冲动的想要自杀,或用离婚、开除或脱离关系等激烈的反应,逼迫对方,这些都是没有珍惜因缘、自我节制的。这需要冷静、理性地处理,耐心沟通,互相理解对方的立场,多一些慈悲、爱心,彼此多为对方留些余地,也就不致于发生严重的冲突的。

  戒律虽是规条式的,其内涵却是道德与慈悲。不但消极地不害他,更要积极地行善利他。“以己度他情”、“将心比心”是道德、戒律的心理层面的基础。被杀、被盗、被淫、被欺骗是很痛苦的,自己不希望受到这种伤害,所以也不要以杀、盗、淫、妄去伤害到其他人。自己希望得别人的关心和尊重,所以也要去关心、尊重其他人,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发乎慈悲心的持戒,有时虽然违逆自己的“恶念”、“习气”,却也正好可以降伏我执、生起无我的智慧。能常常多替他人著想,善心、善缘、福报自然增长。戒律中蕴含慈悲和智慧,这就与大乘佛法不谋而合了 !

  持戒的更高境界,就是众所周知的六波罗蜜中的“持戒波罗蜜”,这是由般若空慧为导引的修持。持戒而没有我相、戒律相的分别执著,这不是持戒之外另有“波罗蜜”(到彼岸)可得,而是明见缘起无我, 而自然地合乎行为的轨范,不假造作的清净行呢!这是自然成熟的觉醒心行,学佛者能行“持戒波罗蜜”,即是体现空有不二的中道正法了!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

以水济水成语名称以水济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