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成就一方净土 构建合谐社会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27:19
净土是人间佛教之一大理念,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圣人眼里无浊秽。但我们芸芸众生,博地凡夫,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难题,与我们相依相伴。常常一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群,就会想到那是一方净土,是世外桃园,是离卸尘劳的地方,那惊醒迷梦的钟声,那消除宿业的鼓鸣,那庄严如仪的僧侣,那慈颜谦卑的信众,就象莲池绽放出的莲花,鲜洁如玉,清香飘逸,滋养着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当政府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净土是人间佛教之一大理念,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圣人眼里无浊秽。但我们芸芸众生,博地凡夫,在生老病死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难题,与我们相依相伴。常常一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群,就会想到那是一方净土,是世外桃园,是离卸尘劳的地方,那惊醒迷梦的钟声,那消除宿业的鼓鸣,那庄严如仪的僧侣,那慈颜谦卑的信众,就象莲池绽放出的莲花,鲜洁如玉,清香飘逸,滋养着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当政府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关系时,净土将不再仅是红墙碧瓦的书斋之地,而是整个国家社会。

建立和谐社会,说明当今的社会充斥着许多不合谐的因素,提倡公正公平的社会关系,说明存在各种邪恶不公的势力,处处张扬着歧视,无有人权物权的保障,无有法律的尊严。从个人来看,少年人学业有成,青年人有发展的空间,中年人有事业上的成就,老年人有安养的保障,这些基本诉求多数人被残酷剥夺,因贫穷而辍学的少年,因不公正待遇,许多青年人毫无发展机会,因为不公平竞争下岗分流的中年人哪里去奢谈成就,养家糊口都十分艰难,老年人更是雪上加霜,哪谈得上什么安养。

佛教讲究“和”字,所以出家人叫法师,就是以“和合一味”为时尚。讲身和,不会打架斗殴;口和,不会两舌挑拨离间,恶口诽谤诋毁,不说虚妄之语诳骗众生;意和,大家有共同信仰;戒和,大家以戒为师,换言之就是社会上讲维护法律的尊严;见和:大家见解一致;利和:在利害面前,大家一视同仁,无有高贵低贱之别。另一种意思就是和为中,就是行中道,不走极端。佛教处世讲究中道,没有主仆观念。讲修四摄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实践修行,达到水乳交融,和合一味的境界,显示出佛教强大的生命力,演绎着一曲悠扬和雅的旋律,这叫天籁,是自然的轨则,是生活的真谛,是一切生命的音符。

佛教发展到今天,经过历代前贤高僧的灯灯相传,祖祖相授,以及无数善男信女,默默无闻的牺牲奉献,迎来今天如日东升般的活力进发。在我眼里,庄严宏伟的寺院,无论是深山云起处,还是灯绿繁华地,都会掠过清风飘逸的袈裟,无论在寺院,还是书店都有佛教典籍大量流通,随处见到在家居士在给你合掌致礼,但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或轻或重,或远或近的不如意之处。我将以一个佛教信徒的良知来谈论几个问题。

一、全面提高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在文革浩劫之后,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寺院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如寺院建设无论是规模上和数量上都基本能满足信众的需要,在家出家二众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有高学历的信徒也不少,目不识丁的人几乎没有了。我以为前面两者上来了,后面的信仰素质和道德素质恐怕是相对下降了。这后面才是根,才是本。前面两者是形式是外衣,后面才是真正的精神实质。不抓住这个精神实质恐怕会沦为笑柄,正如有人讲某国共产党应该改名为共和党,因为共产党是消灭一切私有制的党,共和党是美国的富人俱乐部。而该国共产党所拥有私有财产几乎龚断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据海外媒体称该国8万亿股市资金,其中六万亿为共产党干部亲朋所捅有,难怪美国共和党自惭形秽。所以该国共产党自然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所以信仰与道德是佛教安身立命的两大基石,决不能沦为一个笑柄。佛教的厄运从来由此降临,因为漂亮的外衣有时害人!

为此我对传戒有一陋见,今奉诸君品评:传戒改法会式为学业式。要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相当于读三年的书,第一年从发心出家的行者经考试合格剃度为沙弥,受沙弥戒;第二年从沙弥身份学习,经过一年考试合格后,授比五戒;第三年比丘合格后受菩萨戒。我认为沙弥不能随便找一个寺院出家,每个省或每个地区有专门的沙弥院,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设立其规模与数量,现在传戒还分什么国戒,方便戒有点让人迷惑。

关于道德的教育,儒教经历砸烂孔家店的破坏后,现在正方兴未艾,到处流通《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儒教典籍,各种儒学讲座也很红火。所以佛教徒要提起精神,把人天师表的形象理直气壮地展现出来,要有大丈夫的操守与威仪!常出人大雅之堂,莫碍观瞻,更增风采。

二、实行民主制,提升管理水平

寺院的管理,历来就不好管。寺院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涉及面很广,影响较大,从政府部门到游客香客,都会晶头论足。当今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面地细致地反映到各种媒体上,对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因此我认为把那些规模较大,影响面广的寺院通过有关专家的评估后,类似于“国家大型企业”地位模式。全国在500—600所寺院,由中佛协牵头,与相关部门共同管理,从人员调度、资金掌控、发展定位,要有一盘棋的思想观念,莫要乐此不疲地做山大王。整过佛教弄成一盘散沙,对佛教危害实大!我们是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是拥有上亿信众的宗教团体,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那些小地区,他们搞子孙庙,靠名人效应!我不能丢了西瓜去拣芝麻,得不偿失。

关于一些较为僻远贫穷的小寺小庵。他们基本过着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应付意外情况的能力较差,那些条件较好的寺院应加强联络。这些地方更需要出家僧人,更需要佛法,把佛法的精神食粮送给他们,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本质,不是“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而是有生命轮回。把握生活方向,高楼林立的都市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天堂!运用佛教知识提高他们礼仪修养,质朴善良是他们的宝藏,人的生活更需交流与沟通,使他们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情感,看法,观点,以此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三、规范慈善管理。实现利生功能。

佛教作为一种民间慈善机构,由来已久。他敞开怀抱接纳四方人群,让流浪不安者如归家园,施粥施衣,赈济饥饿冻馁之人。如观音大士,寻声求苦,解厄消灾;普贤大士,励行弘愿,成就佛果;文殊大士,化导迷顽,慧炬辉煌;地藏大士,发无间愿,安稳众生。如今有灾难的地方,就有佛教援救之手,洪灾、旱灾、地震、风灾、鳏寡孤独、残障困顿,我们佛教信徒都会尽力相助。在中国有句话叫:“为富不仁,”仔细思考这句话有它的背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等级森严的官本位的政治体制,在官场上,在商场上,名利场中,仁慈只能意味着困顿不振。今天你拥有100万资本,如果拿50万去行善积德,你的力量与对手就减少了一半。因为你没有把这50万拿去贿赂上级相关领导。他们就挑你的毛病报复你,你的力量又少了一半,你只有四分之一的力量去和你的对手竞争,所以你必然形势严峻,如果相反的话,贿赂50万你可获利500万。这是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形成的另一个现实就是,两极分化扩大,弱势群体急骤膨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两大对立群体:特权阶层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对峙。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抗逐渐激烈,国家就陷入混乱,中国历史上政府的更替,向世界昭示这一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从前有一个姓朱的县令,十分贪婪,一到任,就大势减员,让许多靠在县衙当差的人失去生存的机会,另外他又大势搜刮民财,抬高物价,让老百姓,有病没钱看,小孩子,有书没钱读,住房价格也抬高,让老百姓无家可归,他自己每天花天酒地,所以形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悲惨世界。当然县令的乌纱帽丢得也很快。

上面的故事是想说我应该像珍惜自己的心肝一样,珍惜每一笔善款,它代表一份诚挚的善意,一颗珍贵的善心。所以慈善工作应该财务透明化,工作常态化,救济普及化,重点突出化,四个方面来考量。财务透明化:对爱心人士的捐款意向要照顾周到,对大宗捐赠邀请他们参与落实,让他们去感受那些焦渴的眼神,枯萎的面容,在那如风如雨的温馨的善意中,恢复生机,欣欣成长的喜悦。救济普及化:现在需要救济的人太多了,所以尽量把面扩大些,这样有利于扩大爱心人士群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工作常态化:这是一个任务艰巨,需要救助的对象不是一次性消费,比如上学,要较长的时间,残障,孤寡,要终其天年。重点突出化:慈善工作也要重点突出。我就提出办一所综合性福利大学。下设师范学院,可以重点培养讲经法师,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技术工程学院。这些培养专业人材,培养有信仰的专业人材,是任何一个宗教必须面临的大课题。兴办慈济医院:这是一种义举,也是现实的需求,社会上行业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医院,作为福利佛教在这方面有能力也有必要兴建这方面的设施。既可满足僧众信徒就医,也可以帮助社会上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建设养老院:出家人是独身主义者,当步入老年以后,就应该给他们一个有保障的晚年。据我所知,有些僧众年老后,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因此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提上议事日程。

四、实现教育功能,展开全方位弘化。

佛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无我奉献的精神,是一种透析生命意义的文化,是一种作贤作圣、作菩萨成佛的教育。他不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所以要展现佛教的精神世界,应该把佛教的生存理念生活化,慈悲不能邪正不分,善恶不辩,应该用钢铁般的意志去除恶扬意,除暴安良,这称得上是传统佛教的一大特点,发掘佛法宝藏,利益人天是佛教的一大社会功能,也是责任,义不容辞,远绍如来,近弘教法。有许多实际问题提出供大家参考:

1、自己要有法可弘:柏林禅寺净公上人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十多年来,从不间断,路越走越宽,真是上应佛意,妙契众机,硬是把死人佛教、老人佛教送进了青春校园,把枯燥的禅学变成青年人的精神快餐。上净下空导师以其无尽的悲心,广大的愿力,神辩的口才,创造出一个清净平等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大法师,密教里的法王堪布宣演无上妙法。犹如灯塔,给迷惘中的人们导航。

\

2、音声佛事要如仪如法,这是前辈祖师大德,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妙契佛旨。下化众生的一个法门。现在做佛事;把修行与供养颠倒过来,以至于一谈做佛事就是不修行,修行就不做法事,如果你随文人观,至心忏悔,不是修行吗。

3、怎样处理信仰冲突。这是弘法者的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比如唯心与唯物两论之间的争执,以及无神论与有神论;多神论与一神论等。我们本着互相尊重,合谐共处的理念行持,你有吃肉杀生之大权,我有茹素放生的慈心。一切冲突斗争,都来自于强加于人,不能自行其道。

4、加强寺院弘法场所宣传。寺院作为弘法场所,表法形式要生动务实,不必一味追求华丽,对法器、经书,圣像要有恭敬心,要保持其整洁有序,不可乱敲乱动,环境布置要自然、美观,大方,不必一味修殿堂,有些寺院殿堂很多,住房却很少,把寺院当成一种纯粹赚取功德款的工具,住几个僧人做做香灯,搞搞卫生,这样起不到弘化效果,只能增益贪心。

5、放生是一种很好的弘法形式。用我们的意念直接去面对生命,佛性是平等的,生命也是平等,以此去关注生命,解剖生命,了悟生命的本源,他们因为人们的口欲而丧生,反思我自己是否被七情六欲笼闭住了?是否被我们俱生无明所蒙蔽呢?我们生命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6、弘法的主体性与宽容性,从原则上讲弘法是出家人的本份事,在家居士怎样弘法,怕是有争议的话题,我以为弘法在本质上不可以分别在家与出家,因为都是一种表法,示现什么身并不是重要因素,关键在要互相促进,互相赞叹,互相提携,出家人莫要因为是白衣而轻视,白衣亦不要持才傲慢。在家居士弘法要以维护寺院,维护佛教为己任。对出家僧要生恭敬心,他们舍亲割爱,剃发染衣,发心发愿,度化众生,功德无量!出家人对居士也要恭敬,是他们施舍净资,营造华堂殿宇供我等修行,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是思维,何来不睦之理!

\

7、弘法形式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除了进行一些传统的弘法形式如打禅七,念佛七,讲经法会外应更多地举行一些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法会,比如南岳佛教音乐会办得很成功,一曲“南无阿弥陀佛”响遍大江南北。或者举办健身运动会,搞一些体育项目。如:武术,乒乓球,台球,跑步,太极拳,围棋,象棋,静座,保健操等。举行一些专业性较强报告会,请医学专家讲演医辽卫生保健知识。如非典,禽流感袭来时,我们有所应对,总之因地制宜,观机逗教,把握当下。让更多人认识佛教,认同佛教,参与佛教,共建净土。

五、怎样对待附佛外道。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立场难以统一。他们一方面给佛教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以他们的方式给把佛教知识传播给了那些渴求的心灵。只要他不违犯国家法律,不破坏佛教是可以容忍的。佛教与附佛外道之争,在佛陀时代就十分激烈,提婆达多不是要作佛吗?今有以佛自喻者不足为奇,他们以救世主自居,谈玄说妙,作怪现异,到处传经布道,抨击时弊,巧妙地利用了一部份人的心理,所以出现了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场面,但他们不是佛,也不是救世主,是名利之魔,因此先天不足,破绽百出,构陷自己,岂有不败之理!佛教只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就是对他们最上乘的进攻,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六、开展环保运动,改善生态品质!

每一个佛教信徒都是环保主义者,所以佛教就是一个十分合格的环保组织,净心素食就是一张漂亮的答卷。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就是工业化,而我国被命名为世界工厂,我国环境品质自然形势险恶,工业发展的本质是满足特权阶层欲望的需要。他们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最优质的工业产品一战争武器,作为他们最有效的统治工具,对外发动战争,掠夺资源;对内镇压民众,保护其特权利益!仅在一百年前,中国百姓仍可以用刀刀枪枪和腐败暴政者抗衡,现在他们拥有飞机,大炮,坦克,导弹,乃至核子武器!弱势群体自然成了他们铁蹄下的蚂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一桌桌极尽豪侈的山珍海宴,一件件动辄天价时尚精品,不过用来豢养一批“特级熊猫”而已。给我们大众留下的是恶劣的生态环境,让你享受那滚滚热浪,滔滔洪水;台风席卷,雪暴飞扬;沙尘蔽空,水质混浊;谈“非典”胆颤心惊,禽流感殃及人民;吃蔬菜担心残留农药,买肉类又怕感染病毒。自然生态若此,又去看社会万象:机伪之人到处网布陷阱,邪恶之辈四面作案害人;政坛时有高宫中箭,校园偶闻杀身成仁;出了事故想掩盖,势必露陷,发生抗争被封锁,海外直播。因此如不抓紧欲望的缰绳,任其扬蹄腾空,世界怎不烽烟火警;如不直心善待生命,人间岂异地狱?真是“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众苦交煎,甚可怖畏!”佛教徒何不高擎慧炬,驱散愚痴之黑暗;普注法雨,灭却欲望之猛焰;慈云垂布,护佑苍生获尽天年;法音宣流,谱写和谐美满的人生!

七、关于佛教职业化之我见

出家是不是一种职业,引起的争议良已久也!但从客观来讲,从汉传佛教的生存方式来考量,有较大的成份形成了职业的内涵,寺院是出家人的家,有家必有业,这份业靠什么来维持呢?政府机构是靠向百姓征收各种税费来维持!农民靠耕地来维持,那时候中国寺院也是靠耕地来维持、这叫农禅家风。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工业化社会里,寺院显然无力跟进。是在最近,旅游业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寺院,靠卖门票来维持;有一些寺院,佛教徒给斋主做佛事,收取一定额度的香金来维持寺院的开销;有些寺院则是依仗德高望重,道隆行深的高僧的法缘供养来维持;也有通过讲经说法的供养来维持;条件好的寺院,香火鼎盛,依靠功德款来维持。所以不管你是靠什么方式来维持,你就有职业性质在里边。因此必须正视出家人的基本权益,他跟社会上的任何自然人一样,享有相同的权益,应该给他们一个切实的保障!千万不能以修行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权秆。这是不人道的,也是与佛法相违背的。

给予出家人职业性的定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趋势,是人本政治的正确解读,是构建合谐社会,建立公正公平社会关系的着力点。出家人多数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或家庭,或者是重大事件中的受害者,如89年六·四风波,98年“下岗分流”运动,他们看破红尘,独善其身,出家修行,站在一定高度来看,他们是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过着极其简单清苦的生活,而又肩负着十分繁重的弘法利生的重责,职业定位是对佛教徒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因此佛教徒要从严要求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是说你是佛教职业人员,就让你去吃肉喝酒讨老婆,你要讨老婆,作在家佛教信徒就好了,你离不开酒肉宴席,情歌艳舞,怎么能称有佛教信仰呢?那你只能算佛教职业人员中的败类,如不清除这些败类,佛教将陷入危险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佛教之发展,不仅仅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真正构建合谐社会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真正建立起公正公平社会关系的问题,信仰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她能够转化人类生存的空间,多一分向善的力量,就少一分向恶的力量,多一分正义就少一分邪恶,多一分公平就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博爱就少一分自私,多一分和谐就少一分摩擦。人人都是菩萨,何处不是净土!(信息来源:摘自《河北佛教》)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