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慧能的自由思想研究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4 09:26:40
禅宗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佛说为经,僧说为论”,中国僧人的著述得以称“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后世誉曰“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虚空之通也,若门月之明也,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慧能本人对它也十分重视,在文中吩咐弟子“不禀受《坛经》,非

禅宗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佛说为经,僧说为论”,中国僧人的著述得以称“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后世誉曰“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虚空之通也,若门月之明也,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慧能本人对它也十分重视,在文中吩咐弟子“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而自由,是《坛经》的重点论题之一。

慧能在南禅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他是禅宗史上对自由作较为系统和深入思考的第一人。慧能对自由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南禅自由思想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清静佛性、自性即佛”,“‘三无’为纲、不取不舍”,“但行直心、菩提顿悟”,“不离世间而出世间”四个方面,分别回答了有关人类自由的四大疑问:1、人能否自由?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2、自由是什么?即“自由”概念之内涵界定。3、如何自由?即谋求自由的方法论问题。4、为什么要自由?即自由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清净佛性、自性即佛——能否自由?

人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热衷于探讨是否自由、如何自由,但在此之前,有个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人能否自由?

\

按照决定论的理论,人根本没有自由,无论追求或刁<追求自由,这个行动本身是被决定的。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所有的自由问题都是伪问题,而追求的自由之境也是伪境。与之相反的是自由意志的观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认为人的意志、选择、观念、决定是自己作主的、自由的,而后者强调那种自由感不过是幻觉,在选择和决定之前,各种原因已经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慧能来说,“人可能自由”基本上是自明的命题,是不言而喻的。他用“清净佛性”、“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等命题内在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认为世界万法皆由心生,人本来就有自性,而自性即佛性,佛性清净而善,佛性若不被污染和遮蔽,则彻明自在、无牵无绊、无拘无束,是为自由。

本源佛性的根本特点是清净,“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也说:“其道以无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人的自性在本初和觉悟时都是清净的,与佛性无二。但人在迷的时候,本性是污染,不清净的。所谓“迷即众生,悟即成佛”,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佛,却自己迷妄堕落成了众生。那么,要从众生再回归成佛,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世人性本门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切善事,便修了善行。”人是善是恶,人性是净是染,全在于自己是悟是迷。既然污染洁净本性的、迷的、感觉不白山不解脱的都是自己,那么要获得自由、离妄就真、离染就净、证悟佛果,也只能靠自己,所渭“白性自度,是名真度”,自性还需门度,自由与否只在自己。慧能正面肯定了自由意志,保证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没有给决定论留下任何余地。

清净佛性还是人人皆有的,换言之,人人都可能获得自由。慧能初上黄梅时,五祖弘忍嫌他是岭南人和猖獠,他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猖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人有地域类别之分,佛性却无,人人都有,而凡无行差别。准确的说,每个人的本来自性、和最高的佛性都是同一个清净真性,是“一”。众生只要证见自我本性,就获得了自由、成就佛果,也就是回归了这最高的“—”,所谓“见自本性,即得出世”,慧能充分肯定清净佛性(自性)是自在、本源的。

禅宗的传统是重视自心的门悟,强调切万法不离自性。世界是虚幻唯识的,这个真理不可传授,唯在个人体悟,而能否理解和接受,又唯在“当下—念”的悟与不悟。被后期禅宗尊为“宗门第—‘书”的《碧岩录》开首第一个公案即“达磨遥观此上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恁么见得,便有自由分。不随—切语言转,脱体现成。”《坛经》对自性自度的记载是:“祖(弘忍)相送直至九江骚,祖令上船,五祖把槽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槽。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无门关》第29则记载了著名的非风非幡公案:“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若以物理学的解释,风的力量作用于幡,引起运动,而风的形成又是因为空气的流动。但是佛教把这些统统抛开,风自动,幡亦自动,只要心不动,风幡都不动。这说明,慧能理论的中心是自心。迷悟都在—心一念之间,“禅宗唯—信仰的是‘自心’——迷在自心,悟在自心,苦乐在自心,解脱在自心;自心创造人生,自心创造宇宙,自心创造佛菩萨诸神。自心是自我的本质,是禅宗神化的唯—对象,是他全部信仰的基石。”要得自由分,不决定于外在的任何事物和因果关系,而仅仅只须自见本性。

“三无”为纲、不取不舍——何谓自由?

慧能用清净的本源佛性(即“自性”)肯定了人是可以得到自由的,可是既然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菩提般若、同一的真如本性、本源清净的自性,就应该天然的“生而自由”,何以又会不自由呢?

慧能认为,是因为白性被客尘妄念所覆盖和污染。所以要舍妄归真、离染就净,让自性回归本初的清净,才能重获自由。那么,自性又何以会被污染呢?关于这一点,慧能有详尽的正面解释,关键在于有念、有住、有相。外界事物并不真实存在,可是人因为无明,以空为实,认无为有,执著的追求外物的相和境。人心是活动的,念为心之动。因外物而动则为染,染则有妄。人一旦开始认识和思考,就“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有念则“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有念、念住、住于相,就被念利相所束缚,也就不自由了。所以要“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总之,是要无念、无住、无相。所以慧能强调说:“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无念,是面对外物外境不起念想、无分别心。无相,是不执著于对象之间的差别。无住,是没有执著,不滞留于外物和因外物而起的念头上,时时归于本性,“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样才能得自在自由。慧能就是以“三无”为纲来论述何谓自由的。

慧能其言有其本,《金刚经》里就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不过别有发挥。

要做到无念、无住和无相,关键就在于意识观念上的“无对”,无对才能无滞,无滞才能无染。人习惯于通过与他物的比较来认识事物,殊不知所渭差别就是相对的。无对不仅否定事物间的差别,还否定一切二元对立,包括我和佛的对立、主客体对立等。因为佛性即自性,佛就从外在于我转为内在于我,我即佛,佛即我:与外物不二、无对,才能对外物不取不舍,才能实现主客体相通、天人合一,达到精神的超越和大自在。“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无对还包括了否定悟和迷、智慧和烦恼差别的意思。“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慧能提出著名的三十六对,如天和地、日和月、暗和明、阴和阳、水和火、色和空、清和浊、僧和俗、有和无、凡和圣等,并指出“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无对就是中道,也是正道。有对就有念,有念就有染,有染就有妄,这就是本性被染迷妄的原因。而一旦做到无念、无住和无相,也就是见性成佛了。见性成佛是慧能禅直至整个禅宗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如果能妄念俱灭,内外明彻,顿见真如本性,也就自证佛果、获得自由了。

当然,“三无”是就认识而言的,属理论层面,没有行为实践的可操作性。至于人具体如何做到无念、无住和无相,如何做到不取不舍、证得见性成佛,则是下一节要重点讨论的:但行直心,顿悟菩提,即得自由。但行直心、顿悟菩提——如何自由?

说顿悟成佛是慧能禅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因为南能北秀的根本差异就在“南顿北渐”。当年在河南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挑战神秀弟子普寂,攻击北宗的两大“罪状”,除了“师承是傍”,就是“法门是渐”,说“秀禅师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是自上六代以来没有的。可见顿渐法门冲突的激烈和重要性。

准确的说,神秀和慧能在顿渐问题上的分歧并不如后来显示的那么泾渭分明,佛教史上的顿渐之争也不是始于此二人,早在佛法传入中土前已有顿渐之别,释尊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六日,第七日遽然彻悟,本身就隐含了渐(修)和顿(悟)两层意思,后世不过各有发挥。早期的顿渐仅仅是一种分别,不构成对立矛盾,更没有到你存我亡的程度。龙树提倡“或顿或渐”,并没有偏废。中国魏晋时期有所谓知的“顿悟渐悟”和行的“顿入渐入”之别。竺道生主张积学无限、渐修顿悟,不悟则已,“一晤则纷累都尽耳”,“悟理必顿”。达摩提倡“二入”、“四行”的如来禅,作为证悟得道的方式,“二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文典籍的启示,为理论基础:行入属于修行实践,他在少林寺面壁多年,行由渐入,理则顿悟。这—脉相承的“渐修顿悟”思想乃是大乘佛学思想的主流。

慧能并不反对修行,《坛经》卫就有“坐禅品”,神秀也承认最后的彻悟在刹那间,两人并无本质区别。不同仅在于北宗更强调“凝心入定,住心看净”的过程,强调从行入到理入的秩序,以渐修为顿悟的基础,而南禅偏重顿悟之结果,此乃同—东山法门下温和和激进两派。顿渐问题最后之所以闹得势同水火,主要原因是被神会利用来做为争法统的借口和工具,其差别被人为的放大了。

当然,顿悟究竟是慧能禅的重要特点。他在《坛经》中有五处以上用“顿教”来形容自己的法门,“顿见真如本性……实时豁然,还得本心。”“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起正真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神会亦称“我六代大师,——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失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今言坐者,念不起为禅,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可见慧能主张直下本性的觉悟,当下自悟顿成佛,有以理入(悟)取代和吞没行入(修)的倾向。他还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达摩开始的二行四入,主张不藉经文,但行直心,便能顿悟成佛,是消解了“理入”;对待修行、坐禅的随意自由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行入”思想的修正和发展。

以顿悟作为获得自由的方式,至少蕴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自由是可以获得的。这是对本章第一个问题的再度明确回应,第二,自由是“顿”“悟”而来的。

\

慧能强调顿门,与他对真理和佛果的理解有关。他认为最高的智慧、自性、佛性是整体的而非分裂的,是内在统一和高度圆满完美的,不是拼和而成。所以,自性不能被分解成各个部分,被一点点的接近和领悟。本性总在,或者见,或者不见,见即佛,不见即凡,在这两者之间,没有过渡和调和。所以,成佛与否只在一瞬间,没有渐进的过程。可能因为慧能本人仅在无意中听了《金刚经》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识自性而开悟,“—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没有经过渐修过程,所以于修悟问题多少有些偏向。

慧能顿悟成佛思想的精髓,不仅仅在“顿”,还在于“悟”。长期以来,“藉教悟宗”的传统,对外在、客体的佛经文字、义理思辩、因明逻辑推理等的强调,几乎淹没了个体生命内在感性的直接体悟,淹没了参学者“自己”。弘忍开始别开生面地提出“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慧能更明确认为,一切般若皆自性所生,断不从外而入,智慧本来就存在于鲜活的生命中,最终也只能从生命中来,所以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但行直心,将自悟和生命体证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慧能之悟(体验和彻悟)直接开出后来被誉为南禅神髓的禅机和机锋。顾伟康评价说:“对于南禅来说,真实、空有、主客、我佛、缘起和实相、存在和毁灭……所有传统佛学所感兴趣的对立全都不复存在,无须探讨。禅师们惟一的任务就是去感受、体验‘世界——佛——我’三位一体的真如,一旦他们把握了这一点,就是成佛,就是解脱,就是获得了最高的自由。这就是所谓的禅机,所谓的‘第一义’,所谓的‘第一物’,所谓的‘禅体验’,所谓的‘般若直观’,也就是我所谓的南禅之‘神魂’。我们由此出发获得南禅的特质,获得南禅立宗的依据。”

总之,慧能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直心自悟在修持佛果中的决定作用。众生本然具足般若佛性,迷则迷矣,只要—念彻明,就能顿悟成佛,这一念之转即对自性的直观感知和体悟。从慧能开始,南禅的自由开始内化,向内体悟成为禅修的根本手段,而外在的修行成为次要。在此基础上,慧能提出了“无相戒”和“菩提不离世间而出世间”的思想,解答了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目的何在。

不离世间而出世间——为何自由?

作为其自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色,慧能的“不离世间法而出世间”观点,既是对大众部、大乘和维摩诘的入世态度和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回应,也是他禅学思想的自然延伸和特色所在,是他所理解的自由的归宿和根本目的所在。

追求自由的目的何在与对自由、不自由的理解有直接关系。比如大部分自由主义者将自由理解为外在权利,那么追求自由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不受他人的制约,自主支配自己;庄子肯定彻底的精神超越和自由,自由的目的就是与外界世界保持距离,沉溺于心灵的无拘;道教以自然规律之必然性为不自由,那最终的目的就是成仙不死、超凡脱俗:儒家认同社会伦理秩序体系内的自由,其最终的目的就是社会的和谐,是每一个人自觉而愉快地融入社会并感觉自由。

一般来说,佛教由于厌世而主张出世,出世被理解为佛教的根本特色之—,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伽蓝之地,本曰静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僧人即被称为“出家人”。这一思想根深蒂固,有人问弘忍:“学问何故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他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当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也是出世的态度,而且都是以世间的污垢嚣尘为不自由,自由就是为了出世间的幽寂清静。

慧能却别开生面地提出“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认为日常生活就是修行,应不离世间法而悟菩提。这暗含了慧能对自山的理解:第一,自由是内在的,是自性通过顿悟由染转净的结果,并不是对外在世界或个人生活方式的客观改变。第二,自由与日常生活没有矛盾。这一点承袭“自由内在化”而言,获得自由后,改变的不是日常生活,而是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生活还是同样的生活,世界还是同样的世界,只是对待生活和看世界的角度和心境发生了变化,所以追求自由不必回避世间。最后,真正的自由(自性)是绝对的、先天的和自然具足的,世间世俗生活不能对其构成破坏。

慧能将“不离世间而出世间”作为自由的目的,与其“不二”“无对”的禅思想有逻辑联系。既然出家和在家不二,僧和俗无对,那么何必强调离世间?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慧能反对异于世间日常生活的宗教生活,提出“无相戒”“定慧等”等命题,这些命题和观念乃是其后南禅门山思想祛宗教化特征之滥觞。

除了对自由的理解,慧能“不离世间”的思想还与其自身经历有关。慧能一生大部分时候都从事体力劳作,他本是自食其力的樵夫,到了黄梅道场后在厨房打杂干活,逃亡后混在猎人中当帮手。正儿八经打坐、修炼、读经的时候不是很少就是没有(据《坛经》说,他不识字)。无独有偶,后来极力宣传慧能禅法的神会“苦行供养,密添众瓶,斫冰济众,负薪担水”,也是个能吃苦的劳动者。人的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同样的,后世南禅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日趋平民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身禅宗,他们不可能都像上层僧侣那样,一切靠别人供养,而必须要在正常生活中得自由得解脱。如果获得自由的前提是被人供养,那么供养他人的人岂不是永远不能获得自由的心境?禅宗要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的影响,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人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内心需求。

所以,慧能以“不离世间而出世间”为自由的目的,既是其自山思想的逻辑发展,也淡化了佛教神秘和超越的宗教色彩,构成了南禅自由思想祛宗教化特色的形成之萌芽,也有利于禅宗在日后广开门路、扩大影响、壮大势力。(信息来源:摘自《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纤尘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