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慈诚罗珠堪布:你是一个标准的居士吗?(关于行为)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2 09:29:48
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摘录)   居士的行为  (一)下等的行为  居士的行为也可以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下等、最基础的行为是什么呢?首先是受居士五戒,如果不能五戒全受,就在其中选择受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或四条戒都可以。在受戒的基础上,尽量地断恶行善。十善、十不善我们都知道,《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这是最基础、最下等的行为。  在最下等的行为当中,还有两个问题我们要谈一谈
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摘录)

  居士的行为  (一)下等的行为  居士的行为也可以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下等、最基础的行为是什么呢?首先是受居士五戒,如果不能五戒全受,就在其中选择受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或四条戒都可以。在受戒的基础上,尽量地断恶行善。十善、十不善我们都知道,《普贤上师言教》里面讲得非常清楚。这是最基础、最下等的行为。  在最下等的行为当中,还有两个问题我们要谈一谈:  第一个是吃素的问题。部分居士也许还没有吃素,如果是这样,就一定要吃素,一定要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现在个别的居士,尤其是一些学藏传佛教的居士看到藏传寺院的出家人或上师在吃肉,就认为密宗是允许吃肉的,吃肉没有问题。就这样,很多以前吃素的后来就不吃素了,但这是错误的观点。  我以前也讲过,藏地的僧众吃肉并不是密宗开许吃肉,那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藏地很多地方气候条件恶劣,不出产水果、蔬菜,加之交通不便,所以很多修行人只好选择三净肉,但他们也只吃三净肉,不吃其它的肉。  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目前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善,部分有条件的地方逐渐逐渐有很多人开始带头吃素了。不过在有些极为偏僻的地方,直到现在吃素还是很不方便,既没有水果,也没有蔬菜,尤其是有些牧区,吃素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所有的人马上都能吃素,但这是环境因素所致而非密宗的意思,也不是其它的原因,我相信以后这个问题慢慢会改变的。  然而,生活在汉地的学藏传佛教的居士一定要吃素,现在汉地有这么好的条件,连不学佛的人都吃素,佛教徒怎能不吃素呢?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没有人还没有开始吃素,如果有的话一定要从明天开始吃素,除非有非常非常大的困难,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想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困难吧!如果有是另外一回事。  我到很多藏地的乡下去时,也动员当地的牧民们吃素。怎样吃素呢?他们不可能吃“长素”,但每个月的十五、三十,或者是一年当中的佛诞日、成道日等佛教的四大节日,或者一年中这四个节日所在的四个月,或者这四个月当中的半个月不吃肉。你们想想,那些条件、环境非常差的地方尚且如此,你们更没有理由不吃素!  汉地的大乘佛法在吃素方面,就有非常良好的传统,从梁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这方面,藏传佛教因为环境的因素做得没有那么好;南传佛教因为要托钵化缘的关系,也做得没有那么好。南传佛教的僧侣不是自己做饭,而是每天挨家挨户地托钵化缘,因为这些化缘的施主不一定都是居士,他们当中有吃素的也有不吃素的,所以吃纯素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他们也不如汉传佛教。只有汉地的大乘佛教把吃素的传统保留得非常好,所以我们现在要继续维持。学藏传佛教,要学好的一面,不要学不足的一面。当然这不能归咎于佛教,而是人的因素,因为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做不到,但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很优越了,所以没有理由仿效他们的吃肉行为。  第二个问题,是上师、弟子与金刚道友之间的问题。  我现在经常遇到这类情况。比如说,有些居士刚刚接触某个上师的时候,认为这个上师很不错,然后就依止并接受了一些灌顶和密法,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对上师产生了负面的看法,甚至有不好的态度,师徒之间产生了矛盾,然后都很担心有没有犯密乘戒等等。很多人来问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以前在“金刚上师与灌顶”这个专题中讲过,你们多数人也看了这篇文章,也听了课,但看一次不一定能记住,所以,这方面我们一定不可掉以轻心。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我遇到过一些以前学佛学得比较虔诚的人,过去一直认为自己的上师或道友是非常非常好的,后来因为看见个别人的不正当行为,就感到非常失望,以至于不学佛了。  有关这些问题,该如何取舍呢?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没有一个普通人的整个行为,能够代表佛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承认。如果非要有谁来代表佛法的话,我想:观音菩萨可以代表佛教的慈悲;文殊菩萨可以代表佛教的智慧,除此之外,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无法代表佛教,所以你们不能这样以偏概全。如果因为个别人的行为不好,就归咎于佛教或者藏传佛教,然后不学佛了,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释迦牟尼佛是全知,他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判断是非的准则,是依法不依人。如果你发现佛法有什么问题,你可以说我原本以为佛法是很好的,但是,我在佛法中发现了问题,所以不学佛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是有道理的,你可以不学佛;但是,如果你是因为某个上师的行为或者金刚道友的行为不好,便因此不学佛了,这就不合理。  上师、金刚道友的行为,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佛法,也不能代表藏传佛教,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划分清楚。要学佛,可以自己好好学,不去管别人的是是非非。以后你们也不要轻易地把自称是上师、活佛的人看成佛,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上师我们当成佛是完全无误的,是合理的,但一般不是很了解的那些活佛、上师、堪布,我们既不能随随便便当成佛,也不能看到一点过失就毁谤。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依止,就按照密宗的要求,在接触的过程当中慢慢去观察。密宗本身有明确的规定:依止一个上师一定要观察十二年,密宗里面讲了很多上师的标准,依照这些标准,在十二年的时间当中仔细观察,如果这些标准都具备的话,才可以依止。依止之后,就不能再产生什么邪见,一旦产生邪见,自己的修行就无法获得长足的进步。  当然,我以前依止法王如意宝的时候,没有经过十二年的观察,你们可能也没有观察十二年。对法王如意宝这样的上师不观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们的运气很好、福报很好,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上师。不过,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有点不好说了,所以,我们认为: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如果没有依止的必要,我们也不观察别人的过失,别人有过失或有功德,在短期当中不一定观察得出来,就算能够观察出来,对我们的修行也没有什么帮助。 学佛是要学佛的行为,不是学金刚道友或其他人。上师或金刚道友不好是他们的过失,不是佛法的过失。这一切错就错在我们自己——以前我们没有按照密宗的要求去观察;现在又违背密宗的要求去毁谤,这样可能永远都修不成密法,只能修修出离心、菩提心等修法,所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特别小心。  (二)中等的行为  中等的行为是什么呢?中等的行为是利益众生。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尽量地利益众生。虽然大乘佛教利益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归纳起来一共有六种,也就是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就涵盖了所有大乘佛法利益众生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凡是我们认为是利益众生的行为,都要尽量去做。  现在很多居士经常问到:虽然自己在发菩提心,但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又做不到自轻他重等等,那该怎么办?其实,佛也没有要求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明天就一定要去做这些事情,这些都是有过程、有次第的,可以做到的尽量去做,做不到的就暂时放在后面。  比如说肉体的布施,也即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布施给众生的行为,这是菩萨最高的一种布施,但是佛告诉我们,在没有证悟之前不允许做这样的布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证悟之前这么做的话,还是有痛苦的;如果有痛苦,则布施之后会后悔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佛告诉我们先不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先易后难,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可以放在后面。我们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不能用菩提心来处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到位,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逐渐逐渐去做;等我们的修行到位的时候,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当初释迦牟尼佛也发心:等所有的众生度完以后我才成就。释迦牟尼佛早就成就了,但众生度完了吗?没有。佛是不是违背了自己的发心呢?当然不是。佛和菩萨会发很多不会成功、不会实现的愿,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发心呢?这就说明他们的伟大——“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恰恰说明了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勇气,而非佛菩萨的过失。  我的意思就是说,佛也没有办法度完所有的众生,把所有利益众生的事情都做完,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但在这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当中,也有很多现在我们肯定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应该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  利益众生不是外表上摆个样子给别人看,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在清净的发心之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比如说我们去放生,在外表上看,放生本来是一个利益众生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去放生的话,表面上是利益众生的行为,骨子里还是为了自己。同理,在任何一个问题上,修大圆满也好、修大手印等任何一个修法也好,如果核心是自己的利益,就不叫大乘佛法。有关这一点以前讲了很多,现在不再讲了。  下等的行为和中等的行为,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范畴。  (三)上等的行为  上等的行为是什么呢?是密宗的行为。密宗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你们可以看一些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成就者们的传记,从中可以知其一二。虽然密宗的行为很不可思议,但所有的行为都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不论从外表上看来是怎样的,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利益众生的前提,只是在方法、范围、力量方面有别于显宗而已。通过这些不可思议的方法,同样能把众生引导到解脱道上面。  这些行为主要建立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根本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基础,连什么叫做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不知道;虽然我们自认为知道什么是大圆满,实际上并不知道,我不知道,你们更不知道。  你们也许会想:大圆满怎么不知道,就是心里面一切都放下,什么都不想、放松,这不就是大圆满吗?这个不是大圆满,以前和尚摩诃衍到西藏传了这样的法,结果闹出很大的矛盾,到现在一千多年了,这个问题都没有消失。  真正的大圆满不是这样,不过,大圆满是怎么样,现在还不是很重要。以后你们的出离心、菩提心修好了,可以去听大圆满。  但是,去年我讲的那些空性修法你们可以修,在修菩提心的同时,就修那些空性修法。这也可以说是密宗大圆满的一种前期修法。这些空性如果修得比较好的话,说不定到时候离密宗也就只有一点点的距离了,当然,这个要观待自己的努力精进。  这里我没有告诉你们具体的密宗行为,只说了上等的密宗行为很了不起。因为这些现在我们做不到,所以现在也不说。  四、总结  总结而言,见解有上、中、下三种,修行有上、中、下三种,行为也有上、中、下三种,总共是九种。上等的见解我们没有;上等的修法至少目前我们还不能修;上等的行为都是密宗的,我们都做不到。不过这也没问题,这并不表明我们永远都做不到,只是目前做不到而已。但下等与中等的见解我们可以有,下等与中等的修法我们可以修,下等与中等的行为我们也可以做,九个见、修、行当中的前六个,我们当下就可以掌握,至于上等的见、修、行,可以暂时放在后面慢慢地修。  现在藏地还是有一些老一辈的修行非常不错的上师,他们住世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你们当中可能也有以前在法王的座下没有听过大圆满的人,所以,如果你们现在能够找到非常可靠的,真正有资格传密法、传大圆满的上师,也可以提前听一听,也可以提前了解了解,不然以后你们也许会后悔的——在西藏还有那么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的时候,自己没有去听,现在要听的时候全都圆寂了,这也是很严重的问题。但现在就正式去修这些法,我想还早了一点,我们还是要先修加行,这是很重要的。 不过,这样的上师不是到处都有,一旦依止了这样的上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有任何邪见,密宗的要求就是这样。如果产生了邪见,第一个,就是在密乘戒上会出现问题;第二个,自己的修行也不会增长。密宗的修法,特别是大圆满的修行进步,全都要靠上师的加持,上师的加持又要靠自己的信心,当我们的信心被破坏的时候,修行就不会有进步,所以密宗就有这样严格的要求。事先你们一定要观察,不观察就盲目地依止,说不定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到时候就不好办了。  我这次要讲的就是,前六个见、修、行,我们一定要去做;至于后三个,以后自己去闻思修。  如果具备前三个见、修、行,就是下等的标准居士;如果具备中间的三个见、修、行,就是中等的标准居士;如果具备后三个见、修、行,就是上等的标准居士。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