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慈悲心的修学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1 09:31:57
编辑:小勇

\

 傻丫:   请谈谈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经验体会,并提供修学的入门方便。  zf:   惭愧!“傻丫”兄重视慈悲心的修学,的确抓住了大乘的根本,因为菩萨修行,以大悲为首。修学慈悲心始终是本人修学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为什么?《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所谓“体”者,乃本质、核心、精髓之义,我等既发愿学佛,自然应该特别重视此“如来体”。但若说到让在下谈谈“生起慈悲心的体会”,我只能非常惭愧地告诉您:自己慈悲心至今也没能真正生起。  真正的菩萨,不但悲心广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难行能行。《华严经》宣说:“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乞求其身髓肉。欢喜软语。谓乞者言。我身髓肉。随意取用。如饶益菩萨。一切施王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于诸趣中。种种生处。以其髓肉。施乞者时。欢喜广大。施心增长。同诸菩萨。修习善根。离世尘垢。得深志乐。以身普施。心无有尽。具足无量广大善根。摄受一切妙功德宝。如菩萨法。受行无厌。心常爱乐布施功德。一切周给。心无有悔。审观诸法。从缘无体。不贪施业。及业果报。随所会遇。平等施与。”这是何等广大的悲愿!反观自己,不要说以身布施根本做不到,就是财布施也极少。现在有许多儿童因为家境贫穷上不起学、有许多人因为没钱重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但本人并没有将积蓄布施给这些贫穷的儿童和病者,而是自己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因此,本人实际上没有资格介绍修学大悲的经验。但既蒙兄点名,只好打肿脸充胖子,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论心得”。  《华严经·离世间品》中开示:“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是为十。菩萨恒以此心。观察众生。”“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著。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于诸众生。而起大悲。”  六道众生于轮回中所受诸苦,经论中多有描述,无须在下重复。若我等众生命该如此,根本就没有解脱的可能,则我们只好认命、无可奈何、听之任之了。但据如来开示,我等众生本性清净、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只要我们依佛教诲如说修学,就可以彻底摆脱一切苦及苦因、获得一切乐及乐因。本人深自庆幸,有机缘得遇上师三宝,走上脱离轮回诸苦的解脱大道。但观察周围群人不信三宝、不植善根,虽有成佛的可能而不知修行,诸病缠身、诸苦攻心、为人轻贱,心中便生起难言的怜悯。至于畜生道的众生,受人鞭打、任人宰割,更是可怜。本人虽然立志以观音等大菩萨为榜样,决不舍弃众生而自求安乐,但在实际行动上却说得多做得少,实在惭愧!  最后,在下愿以《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世尊开示之“诸菩萨心之所念”与诸位共勉:愿我等尽未来际,以“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一切世间,普皆严净。”  yang:   生起慈悲心的修法若连您都无法实行,她的意义何在?难道专度上上上上根人么?  zf:   本人正在修行,但不敢未证言证。如何能因此得出慈悲心修法无意义的结论???  非多:   请教如何作到大悲显现充遍虚空?所谓的“大悲周遍”、“同体大悲”与上文中“大悲法充遍虚空”,觉得挺难理解,因此特恭请善知识详加开示,启蒙初学。  zf:   一点体会,关于“大悲周遍”、“同体大悲”与“大悲法充遍虚空”,的确不易把握。菩萨乘与声闻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周遍的大悲。我等立志修学大乘者,皆不欲舍弃众生而求个人解脱,但如何将自己有限的悲心平等地扩大至一切有情,确实是大乘修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下非常愿意与兄等交流这方面的学习心得。  走上解脱道路的行者,无一例外都对各自身心的苦深有体验。但要将为自己解脱而修行的心扩展到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却并非易事。我等初学有时虽有此愿,但常感心力不够,有些人知难而退,退至二乘。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帮助欲修学大乘者度过此难关?答案是肯定的。这一善巧方便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开示:“复次,须菩提!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坏,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当知是人,即于中路没水而死,由此因缘不到彼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是菩萨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于其中路有所退失。须菩提!云何名为中路?又复退失何法?须菩提,中路者所谓声闻缘觉之地,所退失者谓一切智果。”  这一开示告诉我们,若有人对无上菩提有信、有忍、有爱、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离放逸、不散乱,虽然如是,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还是不能成就佛果,而退失至声闻缘觉的二乘之地。  该经中还说:“又如世间百二十岁老人,忽于一时为彼风癀痰癊诸病侵恼,以是因缘忍苦于床。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若时无人扶侍,当能从床而自起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言:须菩提,是人设或能从床起,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何以故?已为老病所侵恼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虽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有所退失,堕于声闻缘觉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又须菩提,而彼百二十岁老人,虽复有疾忍苦于床。若时有二力士,来谓其言:我等二人各于左右扶侍于汝,汝速当起随有所往,令汝得至,勿忧中路有所退失。时老病人受其语故,能从床起随往得至。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具足如是功德已,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这一比喻说明,发菩提心而未得般若波罗蜜多护持的行者,如同有病卧床的一百二十岁老人,无法远行。而般若波罗蜜多犹如于左右扶侍老人的两位力士,可使老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圆满佛果。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对发心修学大乘者的重要性。  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如何帮助我等初学克服菩萨道难行、大悲心难起的畏难心理?请看该经中的以下开示。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如我解尊者须菩提所说义,菩萨即是无生法。若如是者,云何菩萨为利众生故,有难行行及难行想?须菩提言:舍利子!我不欲令菩萨摩诃萨有难行行及难行想。何以故?若有难行想即不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若于一切众生,生易想、乐想、父想、母想及彼子想,如是即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当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如是。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于诸心意不生过失。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若生如是心,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行,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  这一段开示的大意是,须菩提说,我不欲令菩萨对菩萨道有难行的想法。何以故?若有难行想即不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若对菩萨道生容易想、生快乐想,对众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如是即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众生生如是想: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菩萨摩诃萨应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若生如是心,即不会对菩萨行生起难行的想法。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自身心自性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一切法之自性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之自性生无所有想,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行,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  进一步分析,上述开示大概可分为两部分:    一、菩萨应对众生生父想、母想及自己的孩子想。  如果我们知道在无穷的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作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和孩子,这样我们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实际上就是利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只要能做对父母孩子有利益的事,就是再苦心里也不会觉得苦。这是克服对菩萨道畏难心理的方便之一。金洲大师所传授的菩提心七支修法(知母、念恩、报恩等)便可视为对众生生母想的具体细化。  二、自我的解脱就是一切众生的解脱。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入此不可思议境界的门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经中宣说:“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如我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彼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但为何菩萨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便可契入“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一切众生亦如是,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的奇妙境界?对此,本人是这样理解的。自我及一切众生皆为缘起法,缘起法之自性了不可得。故一切法之法性即是无为不可分别之真如。因为自我及一切众生的本性皆为不可分别之真如,所以自我及众生无二无别——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如华严祖师杜顺大师所说:“性即无为不可分别,随其大小性无不圆,一切亦即全性为身,是故全彼为此。”《首楞严三昧经》中云:“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我等不离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此处“如”即为“真如”义。正因为法性真如的不可分别性,一切法皆无二无别,乃至魔界就是佛界。由此可知,自我的解脱就是一切众生的解脱,因为自我就是一切众生。  菩萨于我即众生、众生即我获得定解,同时心中“于一切处不舍众生,普令众生解脱苦蕴”,则自我所修的功德自然回向一切众生,因众生即我故;同时众生所感之苦果自然愿为代受,因我即众生故。如是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人众生等相逐渐淡薄,平等大悲心逐渐浓烈。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确实是将我等有限的悲心平等地扩大至一切有情的殊胜方便。  寂天菩萨所传之自他互换的菩提心修法与上述修法有相同的意趣。  如果有利益众生的愿望,再加上般若波罗蜜多的护持,生起大悲心、修行菩萨道并非高不可攀,这就是如来对我们的开示。愿我们一起努力吧。

\

编辑:小勇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成语名称以水洗血成语拼音yǐ shuǐ xǐ xuè成...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