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慈悲带来丰足自在——郑石岩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1 09:31:20
佛法 应缘一切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则能摄受一切智慧,疾无上菩提。——摘自《大般若经知津》心理学 爱是满足人性需求的方法中最合理、最具创造性的方法。 它带给我们自在、丰足和神采奕奕的生活体验。爱的本意是给予而非接受。是一种能力而非教条。爱的要素是关怀、负责、尊重和了解。——摘自 E·Fromm所著《爱的艺术》博爱是布施的一种,它是人类天赋的情感,是自己与别人间情感的关系,其品质端视人格是否健

佛法 应缘一切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则能摄受一切智慧,疾无上菩提。

——摘自《大般若经知津》

心理学 爱是满足人性需求的方法中最合理、最具创造性的方法。 它带给我们自在、丰足和神采奕奕的生活体验。爱的本意是给予而非接受。是一种能力而非教条。爱的要素是关怀、负责、尊重和了解。

——摘自 E·Fromm所著《爱的艺术》

博爱是布施的一种,它是人类天赋的情感,是自己与别人间情感的关系,其品质端视人格是否健全而定。有些人表现的爱是完美的,有些人表现的爱却有缺陷,有些人的爱表现了生命的光辉,有些人所表现的爱却损及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完美。一般言之,接受和占有的爱容易破坏个人心理的统整;拥有和控制性的私爱容易演变成暴力和纷乱。只有根据佛法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发的爱才是真爱,它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力,提升人性尊严,成就现实的人生。

佛经中谈到爱的地方很多,所指的是“爱着”、“爱染”,或对物欲的贪求。因此十二因缘中,爱是其中的一支,认为它是因果轮回的原因,例如《楞严经》谈到因爱害道,《小止观》亦论及爱是烦恼。佛教经典中所提出的爱、爱见、爱法、爱染等等,似乎都非善德,例如

《圆觉经》云:轮回爱为根本。

《华严经》云:众生无智智,爱利所毒害。

《楞严经》云:落爱见处,失菩提路。

从表面上看,爱似乎均被认为是无明和烦恼,是一切业力的根源,是般若的障碍。但就另一个角度看,《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论及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从心理意义层面上则是现代人所谓的博爱。

《大智度论》上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简单地说,慈就是给予别人幸福,悲就是协助别人消除痛苦,喜就是给予别人欢喜,舍就是无所求而行于布施。《大智度论》上说:慈名爱念众生,常来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喜欢;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从经典中有关爱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爱”本身可以成为烦恼和苦乐,障碍人类智慧的发展;但亦可成为般若,成为人性提升的动能。六祖慧能说: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一念智的时候,爱成为慈悲,所以常生智慧;一念愚的时候,它化为私爱,因而成为烦恼,私爱即是爱执、爱欲、爱见、爱法。上述属于有为法的爱,无疑会障碍心灵的成长,破坏心理的平衡,因此它是烦恼,是业力的根源,是大智慧的障碍。博爱即是人性之光,是智慧和实现的动力,是安全感和自在的来源。因此,我们不能怀疑爱的价值,相反地,我们应确认博爱的本质,以“四无量心”去行博爱、去救世、去奉献、去普度众生。现在我们要从心理历程上来检讨爱的性质,将它弄个明白,好使我们在修持上有个遵行的理则。

人的诞生,无论就全人类或就个人而言,都表现了从一个确定稳定的情境中被抛出,这个抛出代表两个特有的涵义:其一是理性思考的出现,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且对立的;其二是他离开了原有朦胧中的安定情境,面临着孤立、多变和不安。人一旦意识到自己之孤立和不安,就必须设法和他的同胞建立关联,或设法在本周景物中找寻安全感,这种寻找安全感的情感,便是爱的原始动力,而最原始的爱执和最完美的博爱都由这个原始情感演化出来。它对人生而言,既是心理生活的需要,又是生命的活力,它可以演变成政治统治、军事征服、逃避强迫性工作、对神的迷恋、对物的囤积;同时也可以化为慈悲、温柔和博爱。

人类与生俱来就带着不安,因此他必须寻找解除不安的途径。很不幸的是,人类愈想逃避不安,愈是造成更多不安的现象,同时也愈显得自私和执著。如何解除不安求得解脱,成为人类不断努力追求的答案。关于人类“不安”的本质,在禅宗公案里有一段写得非常精彩:

慧可有一次向达摩说:“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

达摩说:“请你把心拿出来,我替你安。”

\

过了好一会儿,慧可说:“我找不出来。”

达摩说:“好!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据说,这次对话使慧可大悟,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祖。这个公案明白地指出,心的不安是人类精神生活上的大问题,而不安本身即在企图予以克服的心情下,造成更多的不安。换言之,愈想以“有”来巩固自己,私心就愈造作、愈严重,因此禅师教他的学生放下,而“放下”就能“给予”,就能“布施”,就能博爱。“博爱”是古今中外的至德,是大智慧的表现,是完美人生的途径。(文:郑石岩)

编辑:菩提书童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7日出...

1997年4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6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26日...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