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慈悲 智慧 力量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1 09:29:44
慈悲.智慧.力量◎爱的修行可以带来心灵的平静,也可以帮助别人。 ◎在生活中,有时心会倾向生气和执着,有时则倾向满足、出离、爱和慈悲。 ◎爱和慈悲是最重要的、最珍贵、最有效和最神圣的心。修习它们不只对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很有用,对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也有帮助。 ◎爱和慈悲是支持我们生活和快乐的基本元素。 透过修行,它们会变成生活中有益又有效的动力。 ◎温暖的利他态度只有一个脸孔,就是对别人仁慈。这种利他不

慈悲.智慧.力量◎爱的修行可以带来心灵的平静,也可以帮助别人。

◎在生活中,有时心会倾向生气和执着,有时则倾向满足、出离、爱和慈悲。

◎爱和慈悲是最重要的、最珍贵、最有效和最神圣的心。修习它们不只对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很有用,对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也有帮助。

◎爱和慈悲是支持我们生活和快乐的基本元素。 透过修行,它们会变成生活中有益又有效的动力。

◎温暖的利他态度只有一个脸孔,就是对别人仁慈。这种利他不只在帮别人,同时也在帮自己,不只在现在帮,在未来也帮。

◎西藏喇嘛古努丹增贾赞所说:「如果想成为众生的朋友,要有爱和慈悲。如果想成为众生的精神导师,也要有爱和慈悲。如果想帮助每个人,更要有爱和慈悲。」

◎即使已经累劫寻找获得永恒喜乐的最佳方法,最后会发现,唯一的方法就是有爱和慈悲。

◎真正知觉到他人,并且尊敬他人,我们自己才会更快乐、更满足,这种感觉就是外在的效用,因为它会创造出一种和平的气氛。

◎快乐来自于调伏心性,不调伏心性不可能得到快乐。只要我们相信心性的根本光明,相信它的净光,不管世界变成怎样,我们都不会受苦,也不会引起痛苦。

◎心的本性是光明而自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条件得到证悟。当我们了解净光是内在的心性,愈来愈多的特质就会开发出来,例如:爱。这说明了为何外在环境的改变和心理的转变无关,得到愈多想要的东西,也无法带来满足。

◎外在的环境不是让我们陷入痛苦的原因,是杂乱的心导致痛苦。 心中出现自我防卫的情绪,让我们做错事。

\

◎如果我们要得到真正的欢喜快乐,就必须展延爱的范畴。

◎我们不会同时对同一事物有喜爱和憎恨两种感觉。 我们有很多感觉,但它们分散在不同时间,不可能在同一时间。 这就是说,善念和恶念会相互抵制,当一方增强时,另一方就削弱。

◎本性清净的心被情绪和烦恼的意识蒙蔽,使我们做出错误的行为,然后造成痛苦。

◎快乐与痛苦是主观心理的感受,不受外在环境决定,而是取决于内心的看法与对环境的诠释。因为心是决定快乐与痛苦的主人,是心自身选择了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心性本身就如同水的本质,是清净的,不管水有多脏,水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同理,即使心中有烦恼,心的本质也不会染尘。所以,只要心处于清净的境界,就不会被烦恼染着。

◎善念的产生不需无明来协助,因为无明误导认知,以为人和事物本来就是单独存在。

◎无明和智慧都用来观照相同的现象,但它们理解的方式截然相反。智慧有实际的根源,但无明则没有,因此无明会造成判断错误。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记住!瞋怒不能对治瞋怒。 如果有人施怒于你,而你也以怒气还之,必以不幸收场。反之,你若能控制怒气,并以相对的心念回应,如爱、慈悲、忍让、耐心,不仅保持了平静,而对方的怒心也会逐渐平息,这就是慈悲的力量。

◎提升智慧就是降低无明。 智慧会慢慢减少我们对人或对事的错误认知,直到无明完全去除。

◎人若不思调伏内心憎恨,却妄想降伏外在敌人,则降之不尽。如是,智者的修行乃在藉助爱与慈悲之力调伏自己。—— 无着贤

◎我们的心本质上是纯净的,刚开始是没有问题的。在根本心中,纯净或不纯净的现象,都受心的操纵。

◎心发出没有障碍的光,就叫做慈悲心,因为心性的纯净自然,会影响慈悲的运作。

◎爱和慈悲,关怀他人才是欢喜的真源。心中充满善念,即使身处困厄,也都不觉得苦。若是心怀憎恨,即使生活奢华,也不觉得乐。

\

◎我们都受欲望驱使,想活得欢喜,这样做是对的。但我们必须谨记在心,太着重于生活的表相并不能化解不满足的大问题。

◎外在源于内在,如果起心动念是粗糙的、粗鲁的,那么不管处在多么愉快的环境下,这个粗糙、粗鲁的念头还是会被察觉。

佛教徒对心的修行可以一言蔽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是以爱和慈悲为本。

◎了解身体和言语的恶行恶状是很重要的,因为恶行不只是由身体和言语产生,更是由心引发。因为心态的错误,才会有错误的行为。

◎要得到真正的欢喜,必须展延爱的界域。这既是宗教思维,也是普通常识。只有透过慈悲和爱,心灵才会得平静。

◎为了节制不好的行为和言语,我们必须从根本着手,也就是从心下手,去调伏心。

◎在人世间,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业力和烦恼的影响无所不在。即使感觉不到,但我们的生活的确受因果的左右,超出我们的掌控,让我们陷在注定要受苦的循环里。

◎当我们开始追求享乐和金钱,而不是心灵的成长,压抑的情绪就会开始堆积,然后变成烦恼,让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不快乐。

◎如果专注在当下,未来就变得不重要。想太多未来只会减弱修行慈悲、助人证悟的心愿。所以,无常的概念才有助益。

◎只有把世事的本质看成时时刻刻在坏灭,才不会在它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即使面对死亡也不会惊慌。

◎欲望和憎恨都是起于坚定的自我认知,一旦认为自己是明显的、实体的存在, 就会和别人产生分别:因为只要有「我」,就会有「你」。

◎爱如果受到不理性的欲望影响,当它遇到阻力时,必然产生憎恨。

◎生气有时会得到一时的成效,达到立即的目的,得到短暂的满足,但最终还是会引起更多的问题。

◎当我们明了有很多技巧可以护众生不受苦痛,就会刺激更深一层的爱心和慈悲心。 这样,就能运用智慧做出决定,努力脱离轮回的苦,而且帮助他人脱离轮回。

◎痛苦的情绪不存在于心的本质,所以可以移除。

◎慈悲心就像水一样滋养精神特质,也会滋养别人迈向证悟之道。

◎如果我们知道一起生活的团体即将毁灭,我们彼此的嫌隙就变得没有意义。

◎人生苦短,什么也带不走;既然带不走,把它给别人,还可以带走善业。

◎即使必须独力承担,我也会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和一切痛苦的源头,并带给众生欢喜和欢喜的因缘。

◎当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愈来愈导向他人的利益,就会发展出深远的爱心和投入感。

◎衷心希望自己的修行会精进,别人也会进步,这样的希望本身就是一种禅修。

◎菩萨的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因为他们投入拯救众生脱离各种苦痛的任务,不论众生是敌是友,是什么国籍、种族,菩萨都想接引他们到证悟的境界,给予众生种种好的特质。

◎龙树菩萨云:「一切众功德,愿我皆具足,解脱一切过,愿我爱众生。」

◎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发心拔济苦,愿彼般涅槃。 从此发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一旦净持守,福量如众生,恒长无间隙,因于无量际,故菩提不难。时空及众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无量,菩萨坚心行。菩提道虽长,因前四无量,勤修非久远,云何难可?—— 龙树《宝鬘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

以沫相濡成语名称以沫相濡成语拼音yǐ mò xiāng rú成...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

以汤沃沸成语名称以汤沃沸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fèi成...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成语名称以点带面成语拼音yǐ diǎn dài miàn...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