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感受(Vedana)在内观的重要性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30:45
感受(Vedana)不仅有许多不同的形式(vividha),而且随时都能在身体内经验到。概括来说,感受可以分为三种:乐受(sukha)、苦受(dukkha)及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而身体上所有的受都因触(phassa)而生起,并且终将灭去。当身体上经验到令人不适的接触时,会产生讨厌、苦恼、痛苦、悲伤、折磨等不愉快的感受。一般人在面对这种经验时,会变得忧伤、烦躁与错乱。而当痛苦

感受(Vedana)不仅有许多不同的形式(vividha),而且随时都能在身体内经验到。概括来说,感受可以分为三种:乐受(sukha)、苦受(dukkha)及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而身体上所有的受都因触(phassa)而生起,并且终将灭去。

当身体上经验到令人不适的接触时,会产生讨厌、苦恼、痛苦、悲伤、折磨等不愉快的感受。一般人在面对这种经验时,会变得忧伤、烦躁与错乱。而当痛苦加剧时,就会哀嚎痛哭、沮丧不已,并且感到迷惘。所以一旦经验到不愉快的感受,总是拼命地设法摆脱它,并奋力不懈地让自己尽快从中挣脱出来。

由于身体上的疼痛,使人变得不悦、焦躁、不安及忧愁苦恼,因此身与心都会陷入悲惨混乱的状况,就像是同时被两枝箭刺穿一样,这是由于执着感受所造成的。而且因为无明,不明了感受的真实本质,因此无法冷静地面对它们,只是想竭尽所能去排拒造成他痛苦的原因。

人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所累积的厌恶习性(patighanusaya)已深植内心的缘故。他不了解此种习性反应就是不净染污,还不断地助长它、延续它,终使自己深陷束缚,而任其摆布。

然而,就在人极力想摆脱不愉悦感受的同时,却又渴望着一个没有不愉悦感受的幻境,他沉醉在这样的幻境中,并因此越陷越深。愚者一方面为各种不愉悦感受所苦,另一方面对心中生起的种种感官欲望,却又如此爱乐与饥渴,这是多么的可怜啊!当人经验到不愉悦感受时,为何会无法保持平稳冷静的心?那是因为他已经黏着于感受,并已被它制伏。

由于无明的缘故,人并不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也不实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险(adinava),以及出离(nissarana)。更因为无明,故对厌恶的潜在习性毫无警觉,并不断地增长它。像这样愚痴的人,不仅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也被其它各种感受所牢牢系缚。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都因此紧紧地缠缚着他。

当一个乐触在身体上生起时,正如乐受表面上的特性,这会使愚者感到愉悦。但由于不明了感受的真实本质,他被感受卷入且变得执着,并开始沉醉其中。他并不了解身体因接触所缘而产生的愉悦感受只是短暂的、瞬间的、无常的,且迟早都会灭去的。然而由于无明的缘故,人总是渴求乐受的延续,而且对这种潜在的贪爱习性(raganusaya),这种深植于内心的不净染污浑然不知。因为执取,他不断地增长贪爱,并沉溺于贪爱。由于不如实知愉悦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险(adinava),以及出离(nissarana),他对其产生执着,并因此将遭受种种的哀恸与忧伤。

此外,一般人还会经验到另一种感受,那就是不苦不乐受,并对这种感受感到愉快及满意。这种态度其实正显示出人的无明,因为他不了解此种经验也是身心范围内所生起的短暂、无常现象。由于无法觉察到内在潜藏的无明习性(avijjanusaya),他不断地增长它,任其摆布,变得越来越愚痴,并因此陷入绝望及不幸之中。

不论是一般人或受过良好训练已臻于纯净的内观修行者,他们可能在身体上会经验到相同的感受,但对此感受的理解与观点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前所述,由于愚痴凡夫(puthujjana)乃是自身习性反应的受害者,当他经验到身体所生起的任何感受时,只会立即盲目地反应,却对感受的真实本质毫无所知,也因而执着于这些感受。

相反的,圣弟子(ariyasavaka) 时时刻刻保持着观察感受的无常、消失。他不执取感受,只是观察感受的灭尽,因此能从感受中挣脱出来。这样地修习,他根除了所有的习性反应,永远不会再受其染污。在经验到不愉悦的感受时,他不会受到干扰,只是把它当成身上的伤口一般,冷静超然地去观察它。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平衡,心中不起任何波澜。

即使经验到乐受,他也不会乐在其中。他彻底明了无常的本质,故不再「对乐受生起贪爱」-那终将导致痛苦,也因此得以从感受中超脱出来。他如实了知任何感受终将灭去,不会生起贪爱的习性反应。在经验到内心的安祥与宁静等中性的感受时,不但不会为其所惑,相反的还能使自己保持超然。一位善修内观的学员,充分了知内心的宁静与安祥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因为这仍旧是无常,而且与其它感受一样,都不离身心的范畴。因此他不会对其生起贪爱,并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冷静。他始终以警觉专注(sato)的心,时时彻知感受的无常(sampajano)。也因无明的习性被摧毁了,他如实了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与危险(adinava),以及它的出离(nissarana)。经云:

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一位专注、警觉并时时彻知无常的佛陀追随者,以智慧了知感受(受)、感受的起因(受集)、感受的灭去(受灭)与感受的止息之道(受灭道迹)。而那已到达感受尽头,彻知感受所有层面并超越它们的禅修者,他远离了一切渴爱,获得了完全的解脱。

这就是修习内观的主要目的与最终目标,就是圆满梵行(真实之道)。这样一位能完全了知感受实相,且毫不执着感受的善修行者,也为佛陀所称道。祂说:

vedanam vedayati sapanno,

sukham pi dukkham pi bahussuto pi;

\

ayam ca, dhirassa puthujjanena,

maha viseso kusalassa hoti.

Sankhatadhammassa bahussutassa,

vipassato lokamimam param ca;

itthassa dhamma na mathenti cittam,

anitthato na patighatameti.

有智慧且受过良好训练的修行者,他的内心不会被所经验到的愉悦、不愉悦或其它感受所苦,这就是一般凡夫与善巧的智者最大的差别所在。由于智者已掌握了真理实相,并妥善地修习,且能正确地审视此世及他世,因此不再为可喜可爱之法扰动内心,也不会被不可喜不可爱之法所害。

修行者唯有完全体认到感受的无常本质,并始终以专注警觉的心,时时彻知无常,才是圆满的内观修行。这就是修习内观的最终目标,也是这个修行方法的关键所在。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

以火止沸成语名称以火止沸成语拼音yǐ huǒ zhǐ fèi成...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成语名称以水洗血成语拼音yǐ shuǐ xǐ xuè成...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