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10 09:28:49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一、佛性本清净  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能够通过修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成就佛道的目的。惠能禅师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佛性本自清净。所谓众生是佛,烦恼即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只是由于迷悟之不同。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众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一样,本自具足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惠能禅师的禅宗思想

一、佛性本清净

  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能够通过修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最终达到明心见性,成就佛道的目的。惠能禅师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佛性本自清净。所谓众生是佛,烦恼即菩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本无差别,只是由于迷悟之不同。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众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众生与佛一样,本自具足清净佛性,但因众生被贪嗔痴等各种妄想烦恼所束缚,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被蒙蔽了,因而,与佛同等的智慧不得显现。如果众生能脱离妄想执著,则清净自性即会现前。在《六祖坛经行由品》中,惠能禅师告诉众人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清净自性人人具足,众生若能以清净心来修道,自能见性成佛。

\

  惠能禅师提出佛性本清净的目的,是让众生树立见性成佛的信心。既然众生都有清净佛性,就能够从迷茫中看到去除妄想,恢复清净自性的希望,从而能够通过主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心,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二、佛性平等

  平等观念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平等不仅体现在众生之间的平等,还体现在佛性的平等。所渭佛性的平等,是指人与入之间不分地域、种族、受教育程度等差别影响,都具有佛性,都能够修道成佛。

  惠能禅师从岭南到湖北黄梅亲近五祖弘忍禅师。见面之后,弘忍问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回答:弟子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稿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独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揭獠是当时北方人对南方蛮荒主人的蔑称。弘忍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考验一下这位求法弟子的根性如何,以及是否能够忍辱。出乎弘忍意料的是,惠能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的回答令弘忍大为惊叹。他想不到这位其貌不扬的参访者,竟然有如此高的悟性,说出了不同凡响的禅语。弘忍十分器重这位初来乍到的弟子,为了防止其他弟子的妒忌加害,便命惠能到后院中从事破柴踏碓的粗活。

  在惠能看来,人人都有佛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佛性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北方人能见性成佛,南方人同样也能;和尚身能够成佛,猖獠身也同样能成佛。惠能佛性平等的观念,给那些下层没有文化的学佛者以极大的鼓励,使他们在修禅过程中对悟道成佛生起足够的信心。他们知道,虽然自己根性陋劣,但同样也能通过修学破迷开悟,见性成佛。

三、识心见性

  惠能在向僧俗弟子开示时,特别强调修禅者要注重识心见性。所谓识心见性,即令众生的内心归于清净,当众生见到自己的清净心之后,心中就没有任何贪嗔痴等染污。此时,以清净心来修学禅法,就能够很方便地开启智慧,从而见自本性。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特别强调清净心在明心见性中的作用。弘忍禅师在密室传法给惠能时,为其讲说《金刚经》。当讲至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惠能启告弘忍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惠能这几句关于自性的论说,指出了人人具足自性,且自性本来清净,闩性能生万法。惠能的这些见解,是他识自本心之后的感悟,只有识自本心,才能最终明心见性。

  惠能在开悟之后,向弘忍讲述了识心见性的重要意义。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惠能认为,修学者若不能识自本心,便难以获得学佛的利益。不识本心的人虽然修学,也不过是个生死凡夫。如果修学者能够识自本心,见到自己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当下就能见性成佛了。

  惠能在结束十五年猎人队伍中的隐居之后,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方丈印宗法师正讲《涅槃经》。当时风吹幡动,其中一个僧人说足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休。惠能卜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仁者心动的观点,说明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苯教义。仁者心动,也说明了两位僧人内心不清净,不能识心见性。因而,在他们心中才会有风幡之动的不同见解。

  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也有对识心见性的论述。经云: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惠能又说: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惠能禅师认为,人人都有清净的自性本心,若人以智慧观照本心,就能够识心见性,得到解脱智慧,最终成就佛道。

  在《六祖坛经咐嘱品》中,法海请教惠能,今后将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惠能接着向大众开示后世修行者应当如何识心见性。惠能开示云: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四、顿悟成佛

  顿悟成佛说是禅宗所提倡的主要修行方式。在惠能禅师之前,虽然也有很多高僧提出了顿悟成佛的观点,但并不成系统的理论。惠能禅师从五祖弘忍处接法之后,提出了系统的顿悟成佛理论。惠能禅师宿具慧根,在北上湖北黄梅参谒弘忍禅师时,弘忍一问便知其有慧根。弘忍在密室内向惠能传法,当讲到《金刚经》经文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便于言下见性。弘忍于是传顿教和衣钵给他,惠能因此成为第六代祖师。惠能的言下见性,就是禅宗的顿悟。如《六祖坛经般若品》云: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足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

  惠能认为,佛法本来并没有所谓的顿悟、渐悟的分别,只是因为人的根性有利根与钝根的不同,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才有了顿悟与渐悟的分别施设。《六祖坛经定慧品》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在《六祖坛经顿渐品》中也有相似的论述。经云: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惠能禅师反对如枯木一般的静坐,提出了坐禅是为了对善恶之境,心念不起。内心不被外境所惑,本性自然清净无染。修禅者若能不被外境所动,心即不散乱,自可于当下识心见性,成就佛道。如《六祖坛经坐禅品》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惠能禅师认为,坐禅并不是枯坐,而是为了令修禅者当下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在《六祖坛经护法品》中,内侍薛简请教惠能: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惠能回答: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惠能指出,只注重形式上的坐禅,并不能使人快速明心见性。真正悟道是从内心证悟,而不在于坐禅的形式。若只是枯坐,心不清净,则坐久成痨,离悟道有千里之遥。

  在《六祖坛经忏悔品》中,惠能讲述了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经云: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当修禅者在一切时中,专注于自净其心。当心清净了,再加以自我修行,即能见性成佛。

五、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是惠能顿悟法门的修行方法。在《六祖坛经定慧品》中,惠能禅师示众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惠能禅法以无念为宗作为宗旨,所谓无念,就是对于修禅者所接触的一切外境,心不染着。也就是说,虽然接触很多外境,于自念中常能于境而离境,不于外境生染污心,心中常存正念,是为无念。

  对于立无念为宗的缘由,惠能禅师也在《六祖坛经》中作了解说。经云: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设立无念为宗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修禅者对所遭遇的各种外境生起妄想邪见。修禅之人若对外境有了尘劳邪见,则与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相违背。若不能对所接触之境心生正念,修禅者便不能识心达本,明见自性。

  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还对无念的意义作了专门的解释。经云: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无念中的无是指无尘劳之心,这里的尘劳是指烦恼妄想。念指念真如本性。当一个修行者没有了烦恼妄想心,只一心念真如本性时,就能识自本心,离成佛不远了。惠能认为,念与真如之间是体用的关系,真如是念的本体,念是真如之用。如果于真如自性常生正念,虽然人的六根接触一切外境,但却不会被外境所染污,因而,清净自性即能常现,常得自在。当修禅者能够善于分别诸法相,就能于第一义而不动。

  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惠能对无念的含义也有解说。经云: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味,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对于所遭遇的外境,心不染着,常怀正念,就是无念。如果能清净本心,使六根不受任何染污,就能万法尽通,见到诸佛境界,最终达到佛地。

  从以上论述可知,佛性本清净、佛性平等、识心见性、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等思想共同组成了惠能的禅宗思想体系。修习禅法的人若能在修行过程中认真品味这些禅宗理论的内涵,则不仅对惠能禅宗思想有正确的体悟,而且还能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修学实践。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1997年3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3月3日出...

1997年3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3月8日出...

1997年3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3月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3月4日出...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