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恭敬应供者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9 09:31:06
恭敬应供者  恭敬应供者  佛徒对佛象的恭敬动作常被人误解为膜拜。因此受人讥笑是崇拜偶象的迷信宗教。其实佛徒对佛像行礼的动作是出自一片敬仰的心理,并非是畏惧或拜拜的涵义。佛陀这位大圣者具足无边殊胜功德,备九洪名,慈悲无量,是一切智者,拥有神通莫测,能施於众生,无边利乐。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配受世人与诸天恭敬。佛陀所具足的德行,统摄为三大德行。  崇拜偶像是一种来自以仰慕与倾佩的心态。每各人心中都
恭敬应供者

  恭敬应供者

  佛徒对佛象的恭敬动作常被人误解为膜拜。因此受人讥笑是崇拜偶象的迷信宗教。其实佛徒对佛像行礼的动作是出自一片敬仰的心理,并非是畏惧或拜拜的涵义。佛陀这位大圣者具足无边殊胜功德,备九洪名,慈悲无量,是一切智者,拥有神通莫测,能施於众生,无边利乐。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配受世人与诸天恭敬。佛陀所具足的德行,统摄为三大德行。

  崇拜偶像是一种来自以仰慕与倾佩的心态。每各人心中都有著不同的仰慕者。有者对仰慕者生起绝对的服从及信赖,对其偶像会表现极殷勤恭维的态度来行诸奉侍供养。如果单是以崇拜的心态来恭敬对方,此种恭敬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日子久后就会变心,转移目标。时下的影迷、歌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吗?

  无论对任何事物或人物,过度崇拜就会变成入迷。尤其是对宗教人物,更不能投於过分热中,师迷心窍的。针对这一点,佛陀在《羯腊摩经》里就交待清楚,提醒信徒不要一昧盲目的崇拜导师,迷昧追随之。当今的佛教局面,存在一种不健全的趋向。南北传的高僧都为了求得信众笃拥,信徒遍布全球,就表扬个人突出形相,鼓吹自家山头主义,称什么XX人,说什么「阿璨」派,叫什么「傻也多」的。一股的私 (师) 风吹的信徒心眼迷惑。而信徒却因僧人的「威大」生起迷执,当成偶像狂追不舍的崇拜。整个佛教最后却落得派别林立,寺院僧侣分庭抗礼,佛陀「四姓一家」的精神空有其论。

  在这第三个吉祥里所论至的「应供者」是指吾人恭敬的对象,并非崇拜者。佛陀强调信徒应当务求理智与正确的态度来恭敬「应供者」。所谓的「应供者」,佛陀称说有圣者与俗士两类。圣者即佛陀、法(达摩)及僧伽三种。俗士即是吾人生活圈子里,品尚清高的长辈。

  恭敬佛陀:

  「佛陀妙清净 悲心似大海 无垢净智眼

  永断诸结缚 破诸世间恶 是故应顶礼」[1]

  (一) 清净德行:

  佛陀的长相在经典里形容有三十二庄严好相,八十种好。佛陀的庄严好相,是靠了多生多世来修十波罗蜜行,所累积的功德而圆成的。尤於持戒波罗蜜坚固,使得身口意三业无犯,戒行清净,心清意明,因心底种子清净,也就感的庄严长相,使目睹其容的亲近者,心意柔软,能受教化。致使泥雕木朔的佛像,也备有降化众生的作用。觉音尊者在其著作《清净道论》中就有如是记述:

  「佛陀拥有完美的色身,呈现了八十种随形好相和三十二种大士相,也拥有法身,一切都被净化了,因戒、定、慧而光荣充满光辉和德性,证悟无法比拟的无上正等正觉。」

  (二) 慈悲德行:

  佛陀这位又被称为四生慈父的圣贤,确是能作众生依止的岛屿,能给予众生得安稳。佛陀的「无缘大慈」施於众生是无条件、无要求的。不像其他的教主「信即救,不信即打下地狱」的苛求条件来对待信徒。经典上常称「佛陀慈眼视众生」,看待众生如亲生子般。

  我们可以从佛陀救度怕塔查那寡妇的事件中体解他那无缘大慈的悲悯之心。话说凄惨的怕塔查那,一个在一日间失去了两个儿子、丈夫、父母和弟弟的妇女。在她绝望之际,心神陷入崩溃之时,佛陀以心念感召了她,使她来到自己跟前,为她说法启示,化解了她心中的忧戚、扫弃她内心里的轻生傻想。听了佛陀快慰人心的法音,她当下证得第一圣果,成了须陀坦圣者,并加入僧团。怕塔查那从凡夫转成为圣者,这都是拜佛陀的「无缘大慈」所恩赐。

  此外佛陀的「同体大悲」更显示他那「命权」至上的主义。佛陀的慈爱悲情不仅施予人类、也恩及默默无闻的动物界。佛陀反对牲口祭祀,经常劝化信徒们要守持不杀生的戒条,乃至在自己脚下爬行的虫蚁等小生命都不得伤害。在佛陀眼中,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伤害其他生命,因为每个众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佛陀亦将慈悲施设在比丘徒众的日常生活里,要他们实践慈爱,制定戒条不许比丘挖地、或教他人挖,甚至禁止比丘们饮喝没有过滤的水。这些戒条皆是以众生的生命为出发点,目的要弟子们重视到所有众生的生存价值。 近代的斯里兰卡大长老那难陀 (Narada)称谓:

  「佛教的慈爱对贫者或富者都有感召力,因为佛法教导信徒要提升低贱者、帮助穷困者、需求者和不幸者、照顾病者、安慰痛失亲人者、同情罪恶者、启迪无知者。悲悯是出家在家佛教徒的根本原则。」

  (三) 智慧德行:

  佛陀为世人揭开了世间宇宙的真相,为人宣示通向真理大道的 ―― 法 (Dhamma)。佛陀的教言是让人来学习、实践,而最主要的是启迪人们,让他们以自己的内在智慧去亲证。故说佛教是「一种对智慧的爱,引发对智慧的追求的学科。」它不仅限於宗教那么简单。

  恭敬圣法

  「无上甚深法 如火炬炽燃 标立道与果

  趣入不死门 逾越此世间 是故应顶礼」[1]

  佛陀体证的真理,称之为法(达摩),为轨则义,或轨持。北传的「成唯识论」记载著∶「轨谓轨范,可生物解; 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这意思指凡是一种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体,树有树的体,甚至宇宙星球,营运在空中,都有其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使其他有情看见即可了解那是何物。任何具有任持自性、轨范两义,则名为法。俗称为所称的自然律。

  故这个「法」字,也概括了宇宙间一切的东西。说道佛法的「法」,则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显示於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 这些教法,有它的目标,可以为一切众生的轨则。

  佛陀为了要利乐有情,於是就敷演说法,普令众生同登觉岸。他所施设的三藏九分教,有大功德、清净高尚、为诸众生离苦得乐的无上妙药,能灭烦恼,引证菩提。故说应当恭敬於圣法。

  「圣法」如药,能治众生病。众生患何病? 有情众生皆患上「爱痴病」,染上极重的贪、嗔、痴病毒,此类病毒恼害众生,引使众生长陷生死轮回,苦恼无边。此种爱痴皆为心病,因了心智迷懵之故而生。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佛陀所宣讲的圣法就是专门针对众生心性问题的烦恼病。因此,对圣法我人就要抱著「於法存药物」想的理念来起恭敬。

  圣法即是真理,有时我们又称之为天理也。「与法共住」这是佛陀要门徒对圣法起恭敬所持的一种理念。人若生活合於天理,就是「与法共住」,故佛陀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修学佛法,主要是在於一个「觉」字。寻觉觅悟,不假外修,不在他处。完全是此处觉、此时觉、此身觉的切实问题。因此,对圣法的恭敬态度,就要明确地认识到圣法的功用,才不至於误解法义。

  恭敬僧伽

  「无上福田僧 端严而寂静 循教后觉悟

\

  远离诸尘垢 最胜净智者 是故应顶礼」[1]

\

  僧伽是指依循佛法制度,剃度出家,并依止教法的众修行者。僧伽为巴利语,中译「和合众」,是指四名僧人以上的一小团人,既团契也。 和合有两种意义:

  (一) 理和-汇为一味,同证道果。

  (二) 事和-具有六种: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及意和同悦。 故它又被称之为六和敬之团契。

  僧伽一般通指声闻僧众,佛世时的僧团分为二种,则男性的称为比丘僧团,女性的称为比丘尼僧团。由於僧众的存在,就代替了佛陀住持圣教,使佛法常住世间。为了延续佛法、推展佛教,他们割爱舍亲,离家当僧为佛教牺牲的精神,应当受到敬重。此外,僧众在修行办道上需忍受饥寒,抵受苦练的精神更应受到加倍恭敬。

  行道上的声闻僧众,在修行的阶层上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无学」。此类无学僧众是谓清净行道者,已得无漏法,圆满戒定慧法,成为世间无上福田的圣僧。至於「有学」僧众。他们是颇有证悟,入於果位的圣僧。但还没有证得上位,尚未达到圆满成果的行者,仍然是「有」待修证 的「学」者,故称之为「有学」圣僧。

  此外,还有一般普通未入道,未成证的凡夫俗僧。即时下的比丘僧众。无论是圣僧或俗僧,身为佛徒都要恭敬态度对待之。经文上记载著僧众拥有的四项德行,配受俗人的恭敬:

  完善的行道者 Supatipanno

  正直的行道者 Ujupatipanno

  明智的行道者 Nayapatipanno

  尽责的行道者 Samicipatipanno

  这些如实地行道的僧众, 在行持上则趋向正道,证入果位,於是就产生四种道法,及四种果位的不同圣者。总合起来又称为「四双八辈」的圣者。即:

  入预流道 证须陀旦果的初果圣人

  入一来道 证斯陀含果的二果圣人

  入不还道 证阿那含果的三果圣人

  入漏尽道 证阿罗汉果的四果圣人

  以上的四双八辈圣众为佛门中最尊贵的得道者,因此他们配得起受世人的供养、侍奉、施舍及合掌。

  有了恭敬就会引生起对应供者作诸细心打点与照顾,特别在其生活起居上的照应。依佛门言,即是对应供者供给生活上之需,如衣、食、住、药四资具,此种供给佛教称之为供养 (Puja)。所谓的供养不外是有两种∶

  (一) 物质供养 (amisa puja ):

  以物质或形式上作的恭敬。例如供给饭食、穿著、日用品等。大者如施盖房屋,赠送汽车。小者有给以钱财,捐献器具等物。在宗教上所谓的恭敬则是普遍所见到的膜拜,祭祀等仪式。

  (二) 法供养 (dhamma puja):

  此种恭敬多偏於理性上的。诸如对双亲的依顺不违,孝敬精神。在佛教里即指对教法的依循奉行,如受持三归五戒,学作布施供养及修习禅定等法。如是一一受持,加以效行。以行持启发心性为重,不拘泥小节,不重形式上的一种理念恭敬。相传佛陀在临入大涅槃时,身旁的两棵沙罗树却在非季节时盛开花朵,散落在佛陀身上。佛陀对此奇景并不以为然,更说道献花不能相比於老实修行的法恭敬。故佛云:「人能受法 能行法者 斯乃名曰 供养如来」。[1]

  恭敬贵於一个「诚」字,心若无诚意,就算如何涂脂抹粉的装饰,也不过落得一个故作客套。学佛者当以诚心对应供者行诸供养,必能获得如法胜功德。

  今此略说吉祥三之「恭敬应供者」,愿大家能慧眼识僧人,别把冯京当马凉,不辨菽麦地错供误养,造成种福不成反种祸。

  「应供养值得供养者

  贪欲已除超越忧苦

  大圣佛陀及声闻僧

  如是行诸供养的人

  离苦得乐功德无量」

  恭敬长辈

  俗辈是指一般上对吾人有恩惠的对象。即如师长、父母长辈及德高望重的人。

  (一) 恭敬师长: 老师负起了传授知识,教诫礼仪,引导后辈向上,成材出众。他们孜孜不倦、谆谆教导的精神,是学子们理所当然给予回敬的。故有尊师重道的说法。

  (二) 恭敬父母: 茹素,养育之恩,深重无比。

  (三) 恭敬善长仁翁: 富有悲天悯人的爱心, 施予援助,救济孤贫,关心社会的善士。

  《法句195&196》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