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忏悔及实质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8 09:28:38
[忏悔法]:忏是梵文音译忏摩的略称,悔是忏的意译,合称“忏悔”。谓陈露自己的过错,改恶从善,求得宽恕,使内心得到安宁。忏悔法简称忏法,是一种佛教制度。其法规定,出家众必须定期集会,先诵出佛教戒律,然后各人或自举,或举他是否有违反其中条文者,任何人都不得隐瞒、遮掩,如有则当众进行忏悔,并听取大家的意见,是否可以得到宽恕。又佛教徒以念经拜佛作为忏悔罪业的一种方法。慈悲忏,何人集, [慈悲忏]:全称慈悲

[忏悔法]:忏是梵文音译忏摩的略称,悔是忏的意译,合称“忏悔”。谓陈露自己的过错,改恶从善,求得宽恕,使内心得到安宁。忏悔法简称忏法,是一种佛教制度。其法规定,出家众必须定期集会,先诵出佛教戒律,然后各人或自举,或举他是否有违反其中条文者,任何人都不得隐瞒、遮掩,如有则当众进行忏悔,并听取大家的意见,是否可以得到宽恕。又佛教徒以念经拜佛作为忏悔罪业的一种方法。

慈悲忏,何人集, [慈悲忏]:全称慈悲忏法,南朝梁武帝撰《慈悲道场忏法》,简称《梁皇忏》,十卷。梁武帝根据《涅盘》、《楞伽》等大乘经,定出僧俗必须断食肉制,并令诸僧进行为期七日的忏悔法,为死者祈福超度

志公等,高僧十。 [志公]:即宝志,南朝时僧人。俗姓朱,出家后修禅业,行事奇异,有灵验,被视为神僧,为朝野所敬。据传,梁武帝令宝志禅师等十名高僧纂辑《慈悲道场忏法》,以度王后堕于蟒身之厄。

梁武帝,心至诚,梁武帝(464-549):南朝梁开国皇帝肃衍。原为南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曾任雍州(治所在今湖北襄了)剌史。中兴元年(501),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梁朝。在位四十八年,崇尚佛教,并奉为国教。本人精研佛教,提倡出家人须实行素食,并使之成为制度,此制在汉地实行至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护法(佛)皇帝。

度故妻,脱蟒形。 [度故妻,脱蟒形]:据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二载:萧衍在任雍州刺史时,他的夫人郗氏由于性情酷妒,死后即化为巨蟒,受尽痛苦。萧衍为梁武帝后,郗氏托梦给梁武帝,祈求拯拔。于是梁武帝根据佛经制《慈悲道场忏法》,请僧行忏法。郗氏即脱蟒形化为天人,在空中现身,礼谢梁武帝而去。

唐悟达,有夙业,人面疮,生于膝 [“唐悟达”四句]:悟达,晚唐时僧人,眉州人,俗姓陈,名知玄,唐懿宗时封为悟达国师。据《神僧传》所载佛教传说,悟达前世乃汉朝袁盎,曾向汉景帝上奏,请杀晁错以谢七王。晁错死后,世世想报此仇,但袁盎十世为高僧,无法报仇。后悟达因得到帝王优渥,而生骄慢虚荣之念,一时清净功德之心削弱。晁错怨气得便侵袭,遂附在悟达膝盖上,使其生出人面疮,痛苦不堪。

遇神僧,为洗冤, [“遇神僧”四句]:三昧,即定,谓心住一处,不散乱。是学道者的一种功力或境界。三昧水即是功德之水。传奇故事说:悟达国师曾照顾过一位生癞病的僧人,对他精心服侍。癞僧临别时赠言:“日后有难,可到西蜀茶笼山相寻。”悟达得人面疮后,忆起癞憎之言,便往茶笼山,遇癞僧,告之山下有泉水,用来洗疮便可制疮。第二天清晨,悟达到了泉水处,那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详述了前世因缘。悟达听后,生惭愧之心,便以泉水洗疮,即愈。

作《水忏》,后世传, [《水忏》]:即《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唐悟达作。专为布施饿鬼之法。

因果报应理论是佛教的基础。因果报应以业感缘起为理论基础,通过三世因果、善恶报应诸说来解释众生的种种生命现象。

\

佛教中常说:“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由因而知果,由果而推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佛教看来,富贵寿考,穷困病厄,就是因果的酬偿。因果的转换,报应的发生,都是众生“业”力的作用。“业是受身因缘”。业是生命的起点,又是一切生命行为的通称。一切行为都有相应的结果。业分善恶,果有苦乐。善业为乐果之因,恶业为苦果之因。佛教称此为“业感缘起”。佛教认为,众生一切行为的果报,不能够转借、代受;自作自得,自业自了。所以,戒恶修善,清净诸业是众生摆脱苦难、超出轮回和得到解脱的必要前提。

学佛,其最基本的一条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认为,行善是功德的积累,成佛的基础。罪恶则导致众生的生命轮回之苦。罪恶的生起,在于众生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质,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诸业,而招徕各种相应的果报。众生的“惑”主要表现为贪、瞋、痴三个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恶,既要断除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又要斩尽那些造恶作业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学佛者应有一种惭愧心、警觉心。忏悔,能使学人离恶从善,身心得到安定、祥和。

\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智能功夫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心、事两方面)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天台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

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现在所通行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乘佛教的经义,召集京邑大德法师,专为讨论僧人是否应实行断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实行禁食“荤”制。“荤”是专指大蒜、葱这类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食物,“荤”与“肉”是两种概念。印度佛教实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类种植也比较贫乏,僧人沿户行乞,所食物品随人施舍而定,只要不是亲眼见到被杀,或专为“我”而杀的肉类,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行乞制度逐渐改变,且汉地特产丰富,有条件实行断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体现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经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汉地流行,并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至于所谓梁武帝为度王后堕于蟒身之苦,令宝志禅师等纂辑《梁皇忏》,则是宋以后出现的民间传说。除《梁皇忏》外,现在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也属同一类忏悔法。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智顗大师,该法有比较严谨的组织程序,总有十条:一、严净道场;二、沐浴净身;三、以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诸法之究竟)。后世天台宗学者依循这个组织形式,编制了多种忏法,如《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悲忏法》、《地藏忏法》等。这类忏法的本旨是借礼赞行忏以安定身心,通过诵经、坐禅正观诸法实要(究竟),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证得圣果。但后世行忏者往往废弃了诵经、坐禅,纯是一种仪式,则已远离此法的原旨了。至于那种专为谋求财利而将替他人拜忏作为手段者,则更没有功德和佛教意义可言了。

因果相生是宇宙的法则。佛教认为,报应是无亲无私的;已作不失,业力可以转换,但是不会消除。有因必报,作了恶业后再行忏悔,是否说可以不受报应,恶业注销了呢?佛教强调,一切所作,皆成业力,聚为种子,若遇外缘,便随缘现报,此是无可回避、逃脱的事。任何忏悔都不能改变已作之事的性质,不能消除已生之业力。

那末,忏悔的意义仅在于戒恶从善,追悔过去所作的恶业吗?

忏悔是消业、去灾和功德积累的前提。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承担。但真诚的忏悔,一方面能止息新的恶念罪业的生起;同时也能使未发生的果报相应地转变,令重报轻受。作一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比如犯法者确有悔过的决心,甚至表示要将功赎罪,法庭自会给予宽大处理,或减刑、或缓判,都是合情合理而符合法律精神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佛教所说的重业轻报,重报经受,不是说忏悔减轻了业报,甚至无需受报,只是因忏悔与善行的业力,能同时增长行者的福报和定力,使恶业的报应能在较平和、较易承受的情形下出现,而不会因遭遇恶境逆缘而生起强烈的痛苦烦恼之心。总之,对于学佛者来说,忏悔是必须的;但忏悔与作恶各有果报,不会互相抵消,作恶者对此不能心存侥幸。(信息来源:摘自《智慧之门》)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