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必须走的“中道”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8 09:26:43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观空与有平等无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众生”。此即是著相。因为能渡者、所渡者,渡与被渡,于实相中平等,一体无二。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观察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观空与有平等无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众生”。此即是著相。因为能渡者、所渡者,渡与被渡,于实相中平等,一体无二。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观察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不过是在凡夫现量中一切才有了生灭存在。所以平常说发心渡众生实是指俗谛中而言,而我们学佛人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无有任何六境(六根对六尘时)执著的菩提心,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才是最上乘。如有分别,则是俗谛中的菩提心。比如认为应先渡自己父母亲人,或先帮助熟人朋友等都为俗义菩提心的一种表现。不过,佛门对俗义菩提心也是认同的,因为修学有次第,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予实相之真谛而言,俗不碍真,最后的实质乃是一回事。只不过发心不大或不够纯正,现量修学的境界就不高,进步自然也较缓慢。

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则应为世俗谛。《华严经》云:“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般若经》中有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所以,我们还应了知,凡夫众生心识所了知的实相亦非实相,只是俗谛名言中称为实相(修行才能亲证实相)。胜义谛本性超离言语思维分别之境,唯是实证者自性智慧的所缘。我们常讲的佛法,自是释迦牟尼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心性标准不同(所缘不同),而安立的一切法的假言。

反之,既然不要著相,但也不能著非相。若著与不著的分别念也不在了,那才是真实的“无所著”。所以著非相即是作意,既然说万法本空,讲不著相,那我什么也别管,什么也不上心,连依法行善积德乃至做功课都是著法相。这,就是所谓的顽空断灭了,情形更糟!从世俗而言,真正不离不著是如法,但事后不上心,即不著法。就象古时的梁武帝大力弘法建塔,曾问达摩圣人:我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呵。这才叫著相。

所以我们应如此观照,中道即是连“中间”也不著。“空”在哪里?它还在一切“有”里。一切都是事物的一体二用,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执著于“空”,执著于“有”,执著于“真”,执著于“妄”都是不对的,这都是“假名”。真如真空为“体”,缘起妙有为“用”,体与用本来圆融无碍。空不碍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实实在在地证得“这个”,而不是执著迷惑于一切无自性的概念名相。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佛法真理,根本上是离言绝相。佛门常讲:“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指发心修行未登果位的因地菩萨)。

\

修行不是单纯地参禅打坐或念佛做功课,我们实则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只要学会训练自己观心与止妄,终会有成就。观得空性,成佛有余。未开悟者,可以以虚空或风来体认空性。我们挖一尺深的坑,便有坑大的“虚空”,这便是形状是妙有,而空性即无有边际的虚空本然。诚如问风相何在?如果不见树上枝叶摇动,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谁会知道有风呢?这也可以说虚空借物而显其用。变者是相,不变是性。换言之,不变的是体,变的是它的用。虚空无相,借妙有而显其用,借用以显其能。因此,空性无相无形,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的妙用以显其能。所以修行人要锻炼“心识”,学会观心和止妄。

迷时凝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当我们的“心识”应事对人的时候,就是体在用中,却能借用而显其能。事完之后,就是用归于体。它是它,知道了明白了,不住于它,无所住,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是实际功夫。不攀缘,不著相,不依物转,不随境转。但又要避免顽空恶取空,所谓“凡所有相尽皆虚妄”,其本意是“相无自性缘于空”,空不碍有,明了空性后,无相时得求相,有相时则要灭相,执著于境界与现象不会有进步,但毫无境界与现象则更不会有进步。《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也再三提出来,学佛必须要“身证”。初学之人,即使理论上懂了很多,身心起不了变化,不受用不受益,一定也不会进步。因为空性是空有不二,真俗不二。

另外,我们凡事要有平常心、包容心,象有些人打坐或做功课时,突然有人登门造访,或有电话进来,马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其实这正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往往心生懊丧,甚至生气。总想离弃现有的因缘、因果去“别处”证“菩提”,岂不知“别处”仍然还是因缘因果的轮回,菩提只会在当下,因为解脱的东西只能从当下做起。我们有心修证佛法,助缘(外在客观条件)不够,只能说明自己福德浅薄,应该因时制宜,创造条件好好努力进取,多攒积智慧福德才对。

\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家居士,尘事繁琐,烦恼习气重,越是这样,对待生活更不可马虎,不可逃避,应积极生活、努力修行,好好了自己的因果才是。见地正确的人应该明白,生活与修行也是一体二用,并不矛盾,本来圆融无碍,矛盾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差别心罢了。心无染著才是平常心,破坏生活者即是破坏修行。我们的亲人、眷属及朋友因我们修证佛法而疏离我们,因我们信佛而增加了烦恼痛苦,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

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看看那些大乘菩萨,常因利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修行,做得多么彻底!反过来说,这又是一种更了不起的大修行。

我们若贪著修行的“事相”或“形式”,那就并未真懂“中道”的义理。修行是一个漫长的、须持之以恒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凡执著于自我,唯恐自己修不成,对一切不利于自己修行的助缘心怀烦忧者,是一定不会有进步的。修行一定要有平常心,要有不悖于生活之常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是大精进。而且,我们还得把自己所有的善业修行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样的修行者,日子久了,必有消息……我们一定能与诸佛菩萨悲智心地相应,必感得诸佛菩萨加持与护念。

诸佛菩萨无处不在。若我们自己心怀恶趣,心地蒙昧愚暗,以自我增设太大的障碍,怎么可能接通或是感召到这样的相应呢?(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4月7日出...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