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律禅密净四行论·二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29:50
一、四门之统摄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甲、戒律 戒律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研究上为庞然巨镇,即于修行上亦能综贯无余。通常虽只认为三学或六度之一(或四,包括施戒忍进),然如菩萨戒依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之三聚,综摄自他二利;声闻戒别解脱定共道共之三级,贯持因

  一、四门之统摄  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甲、戒律 戒律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研究上为庞然巨镇,即于修行上亦能综贯无余。通常虽只认为三学或六度之一(或四,包括施戒忍进),然如菩萨戒依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之三聚,综摄自他二利;声闻戒别解脱定共道共之三级,贯持因果诸位;何况忏诵仪轨以及密咒诸戒诸仪轨,亦斯流类,云何不摄?能专从戒律中行,所谓服佛之服,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行至圆满,染无不止,善无不作,即身成  佛,复何所疑?且修他行或有流弊,如依戒律而行,则决无过错。佛寂初二百年,可云唯依戒律修行,故圣真相续,血脉不断。盖戒厚则定自生而慧自发,自成解脱解脱知见。三四百年后律部份裂,论师纷出,于是解行者多而证果者渐鲜矣。

  乙、禅观 禅那、三摩地──三昧、三摩钵底、三摩[口+四]多、奢摩它、毗钵舍那、瑜伽等名、皆指凝心一境,寂照静明之修习言。此为佛法修证中必经历必成就之事;神通智慧皆出于是。律密净三行至相当程度时,亦必有此经历成就。所谓定共戒及得悉地与念佛三昧等,何莫非此?特彼三行所侧重者各有其相耳。今不曰禅定或止观而曰禅观者,意在总摄一切禅定止观等门,将五停心、九次第定,以至中道观、唯识观、一心三观、法界观、如来禅、祖师禅类为一聚,而以专提祖师禅之禅为禅之极致。禅宗最重师承,亦犹密咒之金刚乘亦必师傅也。此中既统括一切止观,故台贤等止观不另列其修门矣。

  丙、密咒 密咒续轨各部,亦几埒律部而别成一藏,然其「续」原归经藏,其「轨」应编入律之大乘「作持」(例声闻律各跋渠)。要之皆轨范身语意业之所行者,谓之三密相应,正相应于此行轨耳。然自咒蛇之大孔雀咒,以至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莲华生、宗喀巴、空海、最澄以来集大成之密咒聚,悉皆摄属为此一修行门类。其特点则或诵或观,不离[口+奄](嗡) 阿(哑)吽娑哈五字,尤重坛仪礼供,摄三业以合于所崇奉之佛圣天神耳。既有如此殊异,故与律禅净不能不分家也。

  丁、净土 净土行门,本通于十方一切佛菩萨之净土,而在中国、高丽、日本、唯普遍弘扬弥陀净土。但近来发见于敦煌石室者,则于弥陀净土变外,更有药师净土变,千手观音净土变,弥勒净土变,地藏净土变等,则知唐以前修净土行者,不限极乐,而皈心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者尤夥。今此所谓净土行,亦总摄兜率净土、极乐净土、以至华藏净土、寂光净土等一切净土行门;在舍此短浊身器后,别取一常净身为所归处。据兹特点而统摄十方诸佛圣净土法行为一类,故能与律禅密各立而为四也。

\

  以上,依此四各成一门类言,每一门类中各摄众多行门,例如仅一弥陀净土行门,集中、日自庐山远公以来之宗派行轨,何虑千百?而此四行门之可摄尽佛法一切修行方便,可无疑议。然约类别与序次,则犹有可言者。

  二、四门之别类  甲、律禅与密净 此于四中,显然易见可分为二者,即律禅为一类与密净为一类。遍考东西古近一切济人度世之教学,其所修行皆不外「身心改进」「神圣感应」之二途,斯即律禅自力与密净他力之别。就中国言,儒近改进身心自力行,道近感应神圣他力行。细分则儒之经术近律行,而纬术近密行;道之仙道近禅行,而天道近净行。他若耶、回等礼拜祈祷近他力行,而柏(拉图)、康(德)等明智严肃近自力行。尢显然者,与佛法相先后之印度教学诸派,其先期婆罗门弥曼萨派,则专重四吠陀之拜祭赞祷,唯是他力之神圣感应;迨受刹帝利业果与解脱思想影响后之吠檀多派,则渐趋重于其自力身心之改善,尢以数论派为专重自力解脱之代表。佛陀起于崇尚自力解脱思想极盛之时代,且业果之思想源于刹帝利,而释迦族亦刹帝利种,业果由观自身所行善恶得所报乐苦,推及前世后世而成,进观业果之升坠靡常乃求解脱。  此业果与解脱思想,实为印度刹帝利种之特产,而达到圆满成就者则为释迦族之大圣释迦。本唯祭祷之婆罗门各派,则为纂承于此义者;故原本正常之佛行,决为自力之律禅,换言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侧近禅行而胜论则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终不放弃梵神。虽修禅观亦以专念代表大梵之[口+奄](嗡)字为唯一方法。至中国盛唐时,此派之商羯罗为纂承佛法思想之极点,不久又以「梵」与「毗纽[竹+奴]」人格神一致,谓修行解脱亦非得此「神」之加护不可。释迦灭后六七百年间之龙智兴世,亦渐将彼教祭祷礼赞之方法,移摄来用为感应佛圣天神及归向圣刹之密净行。至密宗盛行,则亦有非受「密佛」灌顶加持不得成佛之说兴。要之,印度起于婆罗门之他力行,至后期佛教之密净乃完成;起于刹帝利之自力行,则于初期佛教之律禅即已完成。故改善于自行与感应于他行,虽均至佛法始获圆满,然不能不以律禅为佛行立本质,而密净为佛行之变体。故律禅之锻练身心,密净之供祈佛圣,实为修行之两大别。

  乙、禅密与律净 若从此四行门发达之极诣(例禅之禅宗)者为代表以观其类别,则于另一义上又可禅密为一类而与律净为别。盖律依众团折伏自我而至于解脱,净依圣国引摄自我而至于往生,皆以屈抑自我为行者;而禅密则反是。禅由即心是佛而至于呵佛骂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于纵淫恣杀以示奇特,则以伸扬自我为行矣。故猖狂者当裁以律净,而畏缩者当奋以禅密;勇强者可摄入禅密,而怯弱者可导归律净。复次、禅密必定心而律净通散心,律净平易而禅密严峻。

  丙、律密与禅净 汉土古多禅净并修者,而西藏黄衣派亦律密兼重,则禅净与律密可各成类别。大抵律密皆繁礼褥仪,名相精细,轨制森严,学者非童而习之,纵拘守规矩绳墨中积之既久,不能入于神化。其影响于世人者,亦能使于佛教有较明之认识,此黄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异于红衣派之为禅密者也。至于汉土民性,豪迈通脱,乐于简易。唐末五代之乱,性相经论与律密规制皆不复行,禅净之行与台贤之说相依,二三豪杰时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无方。然大都藉一个话头一句佛号为躲跟,陷于一切不知,而民俗之于佛教亦鲜辨晰之信;盖尚玄妙而忽规绳,上上人得之中下人失之也。

  丁、律与禅密净 律之本质为伦理学、道德学,专从身语或及心意之实际行动上,导人于止所当止作所当作之轨道,不须理解亦不须灵悟。从实行经验上所证知,亦为行之产物,故实证为行之本质。所谓「修行」,虽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无不可。佛所教授教诫,曰法与律,余法皆为化导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律曰制教,余法皆为化教。化教中禅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戊、净与律禅密 律须由戒生定生慧,证涅盘方算成就;禅之就体消停得力迟诸止观等且不论,即从缘荐入相应疾之宗门禅,亦必透末后关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须无量学习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净土行则若极乐、若内院等,皆许以称念若弥陀若弥勒等圣号即可往生,一经往生即不退堕,其行极易。故于此行门一生决信,心即安定,既不虑所行之不能达所愿,则身虽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乐自在。日本真宗之为净土宗极诣,即以现能信入心安,便顿同已生净士住不退地,游化世间矣。故古人判「净」为易道,余法皆为难道。难道中律禅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与律禅净 密咒行至于大成之金刚法,不论在解在行,皆与余法门大异其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秘气味,形似凡俗而实最圣真,表似反常而裹偏顺正。必藉曾亲修验证者教授而亲修验证之,方获其效而仍莫尽测其故,唯可云从上师傅如是行故而如是证。故古人判为密法,而以余为显法。显法中律禅净三、有十八回互。

  庚、禅与律密净 禅观行中虽摄观而亦以止为依,修止即须止息攀缘而除一切想,若不先止则定心之观不成,纵观亦是散乱游观而不成寂静深观。由此不唯宗门禅别传于教外,而止修则解绝之一切禅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绝处了了相应之一着,实为万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门,专在文义路所不通处。导令深疑力究,不同其他之皆从文义解路入。故此称宗门,余为教门。教门中律密净三,有十八回互。

  三、四门之序次  甲、律禅密净 以律为首,可有律禅、律密、律净、律禅密、律禅净、律密净、律密禅、律净密、律净禅、律禅净密、律密禅净、律密净禅、律净密禅、律净禅密之十四变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诸式,有二十一变序,共三十六序次,兹不具论。试一论以律禅密净为序次之进程:谓对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实践修行,首持戒律,进习禅观,乘是戒定慧始觉之力,引契秘密藏中之本觉法身功德,乃得入诸佛菩萨妙庄严刹。此其进行之程次,例之龙树菩萨,至为显然,故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禅律为因行自力之增进,以密净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满因行,此为最可遵依者也。

  乙、禅律密净 此中亦有诸变序如上。以禅律密净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来,后虽受戒读经仍茫然不入;以八指头陀提撕参究无义味话头,由阅指月录而传灯录而诸祖师语录,渐增疑闷蕴结;虽听讲天台贤首教义经论,探阅大藏经典,疑闷如故,可云于佛法之信解终未获成立。后因同阅藏经一老宿,教令勿乱抽阅,当从大般若经循其次第而阅览。如是月余而四百卷垂尽,一日忽然心境顿空,而一刹那间回观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经义灿然现前。进而涉猎法华华严台贤教义及龙树僧肇论旨,亦甚痛畅,机锋迅捷,不复被语句所缚。爰庆快生平,于佛法由胜解生确信。吾本未多读书,至是于世间学说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风发泉涌,益放恣自喜,颇有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谁之概。渐患身心不入律行<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