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彻见如来的第一步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27:49
能彻见如来,就是能彻见事象之所以为事象,也就是说,能彻见一切事象的所以然。透过感官,人可以搜集一切事象的资料,经过思维整理,人有能力分析和判断出事象发展与变化的律则:无机物有无机物的律则,有机物的律则,一切有情的生命有其心理的律则,一切生命的行为意志有其业力的律则,推而广之,修行的正见如来,也有其所以然的律则。要认识以上五种律则(无机、有机、心理、业力、修行),有一定的认识过程,佛法上称之为五蕴:

\

一、前 言

如来就是真理,真理不仅是一种概念而已,真理不能离开现象,真理是一切人、事、物等现象变化发展的律则,在佛法上叫做“缘起”,缘起和一切现象是“有则同时有,无则同时无”,一切现象在佛法上叫“缘生”,缘起之理与缘生之事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说“理在事先”(缘起在缘生之前),只是个人的主观,因为离开事象,实在无“理”可说。有人说,先有人造卫星之理,才有人造卫星之事,事实是:在人造卫星之事尚未真正发生前,人造卫星之理只是臆测,顶多也只是值得一试的一种学说,还不能完全算是真理,因为真理与事象是一而二、二而一地不可分、分成事和理,只是为了认识的方便。从认识的角度说,缘起之理由深刻观察和思维实践而来,观察包括“六根”缘“六境”的“六识”,由六识的触受,才有思维、分析、判断的一连串思辨、实践过程,透过思辨实践,才能契入真理,否则就只是“人造卫星”未发射成功之前的“人造卫星之理”,在人造卫星未发射成功并未成任务之前,一切数理推敲出来的人造卫星学说,都只是悬想,换句化说,一个人在不能看清事象之所以为事象之前,缘起之理对他而言,也只是一番悬想而已。

\

能彻见如来,就是能彻见事象之所以为事象,也就是说,能彻见一切事象的所以然。透过感官,人可以搜集一切事象的资料,经过思维整理,人有能力分析和判断出事象发展与变化的律则:无机物有无机物的律则,有机物的律则,一切有情的生命有其心理的律则,一切生命的行为意志有其业力的律则,推而广之,修行的正见如来,也有其所以然的律则。要认识以上五种律则(无机、有机、心理、业力、修行),有一定的认识过程,佛法上称之为五蕴:有色蕴(生理条件)与识蕴(心理条件)两个条件,人就能进而发展和训练受蕴(正确敏锐的感受)、想蕴(不偏不倚的思维)、行蕴(身语意远离贪嗔痴),经过一段时日的发展和训练,人就有能力彻见一切事象之所以然的真理,真理就是缘起之理,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如来”。

二、如来的意义

一般人常臆想如来为西游记里专克孙悟空的如来佛,西游记是一本小说体裁的寓言,寓言自有暗喻的深意,不是本文所要谈的范围。如来有两个主要意义:一、如果俏皮地拆字,我们可以把如来拆成“如”其本“来”,也就是说,认识任何事情(一切人、事、物),我们要还其本来面目而不增不减地如实知见,不可以捕风捉影、加油添醋,一般人习气上喜欢夸大所见所闻,或以一己好恶专挑自己捕捉的事象,或则涉及知识能力不足,只能如瞎子摸象,就自己触摸能力所及说说自己的想像,其结果当然是以讹传讹而无法如实知见。我们要想“如”其本“来”地知见一切事象,首先就要拿掉有色眼镜(譬如成见),把自己的好恶暂置一旁,其次则是加强知识能力,能力不足则有如一个不懂法律的法院记者,不可能如实报导讼案,因为新闻报导不只是如实观察而已,报导畚孕含客观事象的抉择取舍,一有取舍就涉入思维层次,没有一定的知识能力,思维一定有偏差,偏差就不符新闻报导的忠实原则。要拿掉心里的有色眼镜,必须经过“四念处”的严格训练(此在“第四讲”中谈过),只有透过四念处的科学训练,人才能清楚地观照自己的趋避,好恶与贪嗔,从而知所远离,此远离不是远离人间,而是远离贪嗔的系著,杂阿含经一再强调“于出离如实知”,正是此意。能对出离贪嗔有如实知见,就是舍,舍即不著一切,不著一切包括不执著烦恼生死也不执著涅槃,因此而能“离一切诸相”,只有做到“离一切诸相”,我们才能“如”其本“来”地知见一切世间真相,才不会戴著有色眼镜,“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的第二个意义,依经典说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真理没有来去,也没有生灭,真理只是如实知见,诚如禅宗惠能法师讲的:“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法性就是缘起,如来就是能见缘起,能见缘起,就能如如不动地不随境转,不随境转就是“离相”,离相就是般舟三昧经说的:“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所谓来去、生灭、同异、常断,都是走极端的系著,此系著的主因是贪嗔,有贪嗔所以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灭),种种爱恶都是“主宰欲”的流露,有主宰欲就不能认识“无常”,就会“无常计常”(把不永恒的当成永恒,龙树中论的“观颠倒品”即是以此为主题),一旦“无常计常”,就落入有无对待的两边,佛告摩诃迦旃延经(杂阿含二六二经)剀切地指出:“要忠实地观察世间之所以生,就不生无见;忠实地观察世间之所以灭,就不生有见,离有、无二见,就是如来,就是中道。”中道就是缘起,因为只有缘起,才能不落非因计因和无因无缘的两边,只有正见缘起才能忠实地知见生眯,才不会像一般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地颠倒妄想,此颠倒妄想源自对自我的欺骗,一旦能离开以自欺为本质的颠倒妄想,就能做到杂阿含经一再说的:“不取、不住(著)、不计我”,简单地说,就是“无我”。既已无我,当然就不会妄执“我”的来去,也就没有“我”的生灭、常断、同异了,因为一切都是缘起,非“我”所能主宰左右。

三、要断三死结

彻见如来的第一步,是断除三死结。第一个死结叫“我见”,我见就是前述的自我妄执和自欺,有这种我见,就会自我中心,同时看不透自己的真正需要,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逃避什么,也摸不清楚,一切好像是做梦般,用现代心理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和“快乐原则”,生命本能指贪生怕死,快乐原则指趋乐避苦,前者就贪嗔言,后者就趋避言,两者都有强烈的下意识力量,其中又以感情、钱财、权力的系著占有欲最为炽盛。

自我妄执在佛法上称为对五蕴不能“如实知见”,也就是对五蕴有误解,人格因而肢解成五种冲突的世界:生理(色蕴)、心理(识蕴)、感受(受蕴)、思维(想蕴)意志(行蕴),色蕴本身有“色大不调”的冲突,识蕴则有六识的好恶冲突(如眼识喜欢的,耳识不一定喜欢,如赏心的不一定悦耳),受、想、行三愿也是本身各有各的冲突,除个蕴自身冲突外,还有五蕴彼此间的冲突,例如感情热昏头就是受蕴偏强、想蕴偏弱,冷漠无情则是想蕴偏强、受蕴偏弱,急躁冲动则是行蕴偏强、想蕴偏弱,一有偏枯发展,人就无法情知无碍,就无法化痴(我见)为大智、化情(我爱)为大悲、化意(我慢)为大能,当然也就无法悲智双运度众生了。

要正确了解五蕴,就要先了解人是怎么认识外境的。认识由思维(想蕴)而来,但认识所依的资料,要靠感受(受蕴)搜集,认识的力量要由意志(行蕴)和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色蕴和识蕴)维持,身心健康就是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要和谐,也就是杂阿含经多次提到的“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指六根,色指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根缘六境生六识,有六识才有受蕴(感受世界)、想蕴(思维世界)和行蕴(意志世界),五蕴不可分,此正如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把一只手从人的身体分开,那只手就不再是一只手了。人依五蕴而有认识,一个人很散乱、脑很昏沉、脉搏高速跳动或很不规则的人,是无法有清楚认识的,换句话说,他的色蕴(生理条件)和识蕴(心理条件)有了偏差,如果这个人者观好恶太强,那也会影响这个人在识蕴上的下意识取舍,如果在识蕴这一取舍的关卡就涉入太多主观好恶,那加上受蕴又有一关趋乐避苦的本能取舍,想蕴又有一关不良思维习惯的逻辑谬误,这一关关下来,难保没有无明的冲动的意志行为(行蕴),人有上述的认识过程,就难怪他无法如实知见五蕴,也免不了要有无尽的自欺和自我妄执,这就是佛法上要我们对付的第一个死结-我见。有这种我见,人就会自我本位,见树不见林,到处攀缘系著,或进而家庭本位、国族本位、宗派本位,造成无数的对立冲突,人类史上有那一页的不幸不是这样写下来的?

对五蕴要有正知正见,必得修四念处,远离五盖(贪、嗔、散乱、昏沉、疑),不再任性、恣意、耍脾气,不以主观好恶成见来分析事情,同时,对五蕴不宜偏估发展,也就是不可认为有健康的身心,必有健康的认识和感情世界,健康的身心只是正确认识的基本装备,要有正确认识,还得平衡地发展感性世界(受蕴)、知性世界(想蕴)和意志世界(行蕴),后面三个世界尤为重要。能平衡发展五蕴,人的身心才不会自我斗争,身、口、意才能一致,才不致于说的是一回事,想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也才不会常常陷于内心的冲突矛盾而踌躇煎熬,内心挣扎越久,心越散乱、人越昏沉,压抑或逃避又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往往在趋避进退间做了很不妥的决择取舍。请注意:远离贪嗔好恶,并不是压抑或逃避感情世界,远离贪嗔好恶,人才能如实知见感情世界,压抑或逃避,只会使人越来越迷糊或冷漠,结果是痴者越痴,贪嗔照旧。

五蕴里的每一蕴都是各种条件相依相待的存在,五蕴之外,尚有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每一种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简称“缘生”,一切缘生现象皆系生灭无常,“无常”并非断灭,因为无中不会生有,有也不会变无,所谓有无,只是变化,因变化而见生灭无常,构成认识主体的五蕴也是无常变化,人不能使之不变,倘若“无常计常”(指违反缘起的主宰欲),主宰欲就出现,有我见才有主宰欲(此有故彼有);主宰欲一生,不如意、求不得之苦就生(此生故彼生)。反之亦然,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观五蕴无“我”,就是观五蕴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一切现象(包括人、事、物)都是缘生,既是缘生,就没人能主宰,不能主宰却以为能主宰,就是“我见”,有这种见解就会“非因计因”、“非常计常”地堕入无穷无尽的颠倒执著,有这种颠倒知见,就不能彻见如来。因此,彻见如来所断的第一死结就是断我见。

断我见,就能得“缘起见”,又称“如来见”,有缘起见才能见缘起,缘起与如来是同义词。要见缘起,必须修缘起观,要修缘起观,必先断“戒禁取见”。所谓“戒禁取”,指的是一切没有意义的信仰与修行,例如不食人间烟火、终身不语、用火烧身、寒冬睡寒冰等。修行要在日常的身、口、意和人际关系上修,不吃饭菜,那里会有力气做事;终身不语,如何能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行为、语言、思维要一致地无染无著,才是修行,无染无著不是远离行为、语言、思维,要远离的是贪嗔痴,不是日常生活不可离的行为、语言和思维。用火烧身、寒冬睡寒冰,顶多是意志的锻炼,但人不光是活在意志世界而已,人还有感情世界与思维世界,这两个世界不是以火烧身、寒冬睡冰所能解决,八正道由正见(断我见)开始,其次就是思维、语言、行为(意志)等生命世界的修行,离开思维(意)、语言(语)、行为(身),还有什么好修的?修行是“于食断食、于慢断慢、于爱断爱”(参见杂阿含五六四经),有此三断,就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参见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在缠(世间)而不染(世间),才是真修行。

断“戒禁取见”,就能分别方便与究竟,永不颠倒。方便指修定法门,包括拜佛、念佛、四禅、三密相应等,究竟指缘起观,依缘起性空而见如来法身。如来法身就是一切现象的所以然,不是任何神秘不可知不可说的存在,把如来法身说成神秘不可知不可说,只是自己无明妄想的流露。如来法身是每人每天日常经验的因缘法则,生死在此,涅槃也在此,离开日常经验,没有涅槃可言。能断戒禁取见,就能修缘起观,要修缘起观成就,还得断第三个死结|疑。疑是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对三宝有狐疑,就不能修证三宝,不能修证三宝,就不能成就三宝,三宝不成就,佛法就无从流行人间。什么是佛,能破迷启悟的见闻觉知,就是佛,禅宗惠能说:“六根虽有见闻觉知,却不染万境”,“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于六尘(即六境)中无染无杂”,无染无杂则心如虚空,心如虚空就是杂阿含三九经讲的:“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自觉涅槃。”此无住、无取、无著的自觉涅槃就是佛。什么是法?即以缘起、四谛为主体的三十七解脱道,此解脱道由“净本心”远离主观成见的好恶开始,然后守护六根,“使六识出六根门”,于六尘中无趋无避,再内观何去何从与趋避好恶,缘此则能修“四念处”、“七觉”、“四神足”(进而修四禅)、“五根”、“八正道”、“四正勤”(即禅宗惠能提倡的无相忏悔)、“五力”,以上统称原始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三宝的法。什么是僧?僧是僧伽团体的简称,僧在杂阿含经里是不分在家人、出家人的,不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只要依法修行,具足正见,证入“向初果”(考进初果的先修班),参加四双八辈的贤圣团体,就是僧团的一员,四双八辈包括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向四果、四果。南传巴利文原典包括中部、长部、增支部也有相同定义,可见原始佛教里对出家、在家团体都称为僧团,是相当一致的看法,只要具足“向初果”以上的条件,就是三宝之一。为适应当时专业修行人的风气,僧团才分成出家僧和在家僧,律藏(音译为毗奈耶)主要就是为出家僧而成立,但就僧团的事理而言,在家僧一样需要组织律则,有共同订定和共同遵守的法规律则,大家才能“戒和同行”(群策群力)、“利和同均”(分工合作),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然后彼此才能在行为上“身和同住”、语言上“语和无诤”、思维上“意和同悦”,如此就能互相讨论照顾、策勉提携,对积非成是、似是而非的见解就不再坚持执著,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占有欲也能不再做茧自缚,从而透过“一白三羯磨”(一次报告、三读通过的会议程序)的不断学习,每个人的经验世界可以无止尽地充实,智慧就任运而生,弘法济生的能力也一日比一日具足,如此一来,佛法就能逐日流行普及。对以上所谈,能深刻知见而彻底断尽对三宝的狐疑,就是断除第三个死结。

四、结 论

能断这三个死结,系缚烦恼的源头就不见了,此有如禅宗喜欢讲的“树倒藤枯”,此藤是依树而生,树既倒,藤枯已属必然。能断这三种死结,在杂阿含经叫做“初果”(成就佛或阿罗汉的第一阶段)。小品般若波罗密经卷一有一种奇怪的讲法,说初果已“入正位”,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所以不可能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说不可能成佛,这种怪异的逻辑促使传统佛学者以为成阿罗汉就不能成佛,只有菩萨不“入正位”、不离生死,才能成佛。事实上,佛也是阿罗汉,如果阿罗汉不能成佛,那如来十个称谓中怎会包括“阿罗汉”(音译成“阿诃”)呢 由此可见:说“入正位”的初果,就不能成佛,在逻辑上完全无法成立。造成这种误解还有一个历史背景,一般人以为佛陀当年弘法,相当地牵就当时流行的厌世沙门风气;事实上,佛陀一开始就教导“中道”,既反对“心著欲境”的婆罗门习气,也反对“自苦其身而求出离”的沙门习气,所以杂阿含二八二经说:“要修如来,就得厌、不厌俱离”,二五二经也说:“于可念六境不起缘著,于不可念六境不起嗔恚。”不贪著也不嗔恚,就是“厌、不厌俱离。”此中那有所谓厌离生死?说证初果最多有七次生死,重点在强调烦恼系缚的后续力最多会再持续七次生死,并非指修证初果的人厌离生死,因为有厌离,必有嗔恚,有嗔恚就不能于贪嗔痴等“出离如实知”,不能于“出离如实知”,又如何能不落常断、有无等二边而正见如来?小品般若波罗密经的编集人认为阿罗汉厌离生死而好入深定,这不正如说阿罗汉贪深定、嗔生死?贪深定,嗔生死,绝不能证阿罗汉,而且连初果的门也尚未摸著哩!

小品般若波罗密的编辑人对初果有很多误解,他们以为初果(乃至阿罗汉)是“断诸相”而“取涅槃”,他们标榜自己为“不取涅槃”、“观空而不证空”,事实上,初果并不偏好“深定”,也不会取著涅槃,因为初果已见圣谛法身,所以能“无住、无取也无著”地“自觉涅槃”,涅槃是不能取的,如果以为初果对涅槃取“有”相或取“无”相,那是对原始佛教的无知,也是对初果的无证,真正有正见的菩萨,必已证入初果,一味标榜自己愿生生世世做菩萨,与对生命的取著有何两样,修行的根本要领在不取不舍、精进不放逸,此中那会有“今是学时,非是证时”的两难困境,只要是自觉涅槃,就没有所谓生死与涅槃的对立,也没有生灭、来去,又何来断生死的问题,误以为杂阿含经一再讲的“我生已尽”就是证实际、“堕”小乘,是不能彻见如来的。所谓“我生已尽”指的是贪嗔痴断尽无余,非因厌离生死而断贪嗔痴,是为了出离系著才断贪嗔痴,断贪、嗔、痴是三解脱门的“无愿三昧”、或称“无所有三昧”,此三昧并非“身断诸相”,此三昧只是“自知不受后有”的自觉涅槃,涅槃是三解脱门的“无相三昧”,并非有个“无相”可取,如果对三解脱门和断三死结不能忠实知见,则对初果就会有戏论式的知见。(信息来源:佛法亲证论坛)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

以水洗血成语名称以水洗血成语拼音yǐ shuǐ xǐ xuè成...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

以求一逞成语名称以求一逞成语拼音yǐ qiú yī chěng成...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

以水投石成语名称以水投石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í成...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