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当阳玉泉寺住持——道伟法师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1-07 09:26:40
当阳玉泉寺住持——道伟法师   道伟法师,俗姓林,字德立。1974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个佛教世家。  法师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常随祖母亲近三宝,每于寒暑假常到寺中,向师父请教佛法,深得法益。 感悟缘起无常之理、生死轮回之苦,发愿早日出家,归投法王座下。  1992年4月,高中期间毅然拜别双亲,来到福州雪峰祟圣禅寺依虚云老和尚临济、沩仰宗传承弟子照禅老和尚披剃出家。  1996年10月,
当阳玉泉寺住持——道伟法师

当阳玉泉寺住持——道伟法师

  道伟法师,俗姓林,字德立。1974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个佛教世家。

  法师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常随祖母亲近三宝,每于寒暑假常到寺中,向师父请教佛法,深得法益。 感悟缘起无常之理、生死轮回之苦,发愿早日出家,归投法王座下。

  1992年4月,高中期间毅然拜别双亲,来到福州雪峰祟圣禅寺依虚云老和尚临济、沩仰宗传承弟子照禅老和尚披剃出家。

  1996年10月,在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于莆田广化寺108天规范传戒法会中,依止茗山、一诚、传印三师座下求受具足戒,并推举为沙弥首领,完成出家僧格。

\

  1997年毕业于佛学院,因学习成绩和做事能力都很出色,而被学诚大和尚选拔留校任教,并委任丛林知客之职兼任书记,同年考入学诚法师直接领导的师资研究生班,深得广化寺方丈学诚大和尚的点化和指导。

  为了深造,2002年派遣留学于日本,参临济宗正眼专门道场,拜高僧山川宗玄禅师为依止师父,深蒙厚爱 随机点化,发明心地 悟佛法要。

在正眼僧团参学期间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与陶冶,饱受磨炼。后广泛参学各地出家在家高僧大德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闻思修证经验,为接引大众奠定了基础。多次去缅甸,亲近尊宿班迪达大师,研习南传上众部内观禅法,解行相应,寓祖师禅的高深活泼与内观禅法的广博严谨集于一身,行持笃实,应缘接众,随机摄化。

  在培养僧才方面,道炜法师有独到的见地与接化方法,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僧俗青年,续佛慧命,弘扬正法。

  2009年任福建佛学院男女二部研究生导师,2011年4月任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禅研究所研究员至今,2012年任陕西法门寺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2014年任法门寺丈室书记兼学诚大和尚秘书;北京龙泉寺翻译中心学术顾问。2014年10月任第27届世界佛教联谊会暨首届法门寺三坛大戒总指挥。2016年接任湖北宜昌当阳玉泉禅寺祖庭方丈。  道伟法师开示  1、如何才能弘化一方  古往今来,能够弘化一方、承担如来家业的人,自己要有真修实证,利他时要契理契机。  一是有真修实证。个人的德行和证量,至少是戒行清净,有决定的正知正见,能坚持正信正行,已得根本的正受和正智;二是利他有方,对于修行法门和用功方法有深入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相当的实修经验,是真正的“过来人”和“明眼人”,能够引导后学。  真修实证既是出家人作为出家人的本分,也是出家人教化众生的资本。信众之所以依止你、跟你学习佛法,是因为你的德行感动了他,他最终是想通过你的指导,在日常修行中,在他所期望的较短时间段内,得到一些真实的受用,或者能增长进一步修行下去的信心。如果你的德行和教导不能给他带来受用或者信心,那你的教导对他来说就是无效的。所以,真修实证是决定你能否成为弘化一方的首要条件。  能够弘化一方的人,必须善于洞察人心,对机开示,要能搔着听众的痒处,抓住听众的兴趣点,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凡是能够深入人心、启迪智慧的开示,必须是契理契机的。  2、弘法度人要契理契机  弘法度人首先是对佛教的基本理论有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和体证;其次是有比较丰厚的世间文化修养,对现实社会人生和人的内心世界有比较深入细微的洞察;再次是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还要有承担精神。对佛教的前途和命运,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觉地把振兴佛教事业和利济苍生当作是自己的本分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敢于承当,而不是麻木不仁、独善其身、得过且过。  凡出家为菩萨僧的,理当发愿弘化一方,作众生的生命导师和眼目。但是,最终能不能成为高僧,能不能成为一方化主,不在于有多少头衔,不在于是不是“名人”,不在于出了多少本个人书画集,也不在于有多高的学历,而在于你有没有“道”,有没有能力观机逗教、摄受信众,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走上解脱之道。  “一方化主”之美名,完全是靠个人的德行感召而来,完全是由龙天护法和广大信众由衷地拥戴而成,这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人为炒作。为一寺之主者,为一方团体之领导者,当效古圣先贤之精神,围绕真修实证、深广学养和担当精神这三个方面,老老实实地去做养育的功夫,也许二三十年之后,教界果能出现几位像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那样的大善知识。如若不然,离开这三个根本而求“一方化主”之美名,终难落入名利的泥沼。  3、为什么要受三皈五戒?

  在充满压力的生活中,对生命的未知、迷茫中,为了内心的安稳与康宁,为了离水深火热之苦,获得究竟的人生快乐、福德与智慧,并且最大化的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既现实又超越!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生命就有了依止、方向、归宿。学佛明理,从根本上知道了因缘果报的道理,是非善恶的标准,从此,做人做事,不彷徨、不犹豫、不矛盾,该做的努力去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懂得判断,知道取舍,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与安祥。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喝酒,能够持这五条戒的,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可以家庭和睦,事业稳定,身心安和,让生命更有质量和尊严。

  三皈、五戒是佛陀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

  戒律是佛为弟子们制定的,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认真持守和遵守。戒律不是对我们的束缚,而是对我们的保护,一是确保我们不堕落恶道,二是为我们的修行之路保驾护航。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佛弟子,积累善根,趋向佛道。然后更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

  有了五戒,才能更好地修习禅定,开启智慧。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础,如一次不能受全五戒,也可以一条一条地受,逐步提升。  4、佛法的智慧让我们痛苦中解脱出来  北宋王安石有一个女儿,很有才华。成年后,远嫁他乡,非常思念家亲眷属,忧怀之中,便寄诗一首寄给父亲,其中有两句:  极目江山千里恨,  依前和泪看黄花。    王安石收到诗后,便亲手抄写《大佛顶首楞严经》一部,寄给爱女,勉励她放下心中的悲戚和挂怀,能从佛法中了达诸缘之如梦如幻,领悟并接受世间如梦幻泡影的无常,生离死别是缘起如幻的真相,期待女儿在精神上以楞严经的究竟了义智慧,化思念为修证佛法的动力,体悟楞严之智,从世间的忧悲苦恼中超越解脱出来。  他写下著名《和诗赠女》一首:  青灯一点映窗纱,  好读楞严莫忆家。  能了诸缘如幻梦,  世间唯有妙莲花。  示现了一段父亲引导女儿入佛知见的真实、感人故事。让爱女在佛法的大智慧中,找到最彻底、最究竟的、最圆满的终极归宿。王安石此举堪称是古今为人父者中的大智慧者,对子女真正彻底的爱护与教育,尤为可贵,很值得当代人深思和借鉴!  5、如何才能在轮回中不堕落  让修行人可以永远不会坠落的唯一方法,就是觉知与正念的状态。  排除杂念,取得静心,必须透过禅修训练。训练禅修要当下觉照,保持正知、正行、正念。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迎来的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会让我们进入一种狂热的迷信之中,深陷在集体无意识的漩涡、陷井、误区里。因此,真正的信仰、信任、信赖尤其需要。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善于观察、学会独立思考的、理性、智慧的信仰,它既非盲从,也不是自以为是。  宇宙中有一则大美而不言的法理:任何利益他人的事,都能至始至终利益到自己;任何危害他人的举措,也必将会伤及自身。所以佛说:愚人妄自利,智者勤利他。  佛法中的文字是指引我们不堕落的路标、方法。如果不能将文字转化成自己的心,真修实证,就如同嘴上说美食,但没有去吃,或者替别人数钱,没有意义。  6、拥有当下,融为道用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能用有限的时间、生命,实现人生无限的价值与理想,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也许无法确实把控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握生命的宽阔度,去创造更丰富、多元、精彩的人生。  物质生活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人过得幸福、快乐,也是所赖的生活基础。不过,如果想彻底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朝向身心平和、清净、康宁、安乐、寂静、解脱的目标,物质生活以外,更须般若智慧来消融自我,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成就现实而当下的解脱。  佛陀所指导的解脱道中之正见无我慧,并不是让人舍去这个世界的一切,而恰恰是让我们如何处理、更有意义和富有价值地去参与、同时更为有智慧地享有并珍惜它。  在这世间如果没有好老师、好朋友,以及重要的亲人,修行生活会非常空虚而难熬,此时物质的东西也对我们不重要了。

  因此,从上祖德、悟道的圣者,惊人地告诫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人间觉。让我们以般若正见,对待世间一切,珍惜拥有,活在当下,融为道用,学修之中,改善人生、增胜后世,解脱生死,圆明法界。因为这一切都是奇妙而美满的,而且一毫一刻都无法复制。

  7、修学佛法的目的与意义  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浩如烟海,有无量的法相名词,无尽的法义。我们学习佛陀教法,就算全都研习,最后还得要全部放下。不能受知识概念的影响,这样才能得到生命的真实体悟,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实际受用。  我们所学习的佛陀所有教法,最终要对我们的生命,从实质上起到一种改变、提升、净化的功用,也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与转换。  一个凡夫,透过佛法的熏习、体验、修证,转迷成悟、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因此,我们要明白:佛法它绝不是给我们灌输一些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一种宗教信仰,一套仪式教规、一些概念或哲学思想体系。  有很多人把佛法当哲学、思想、概念、知识来进行研究,加以学习。但我们必须明白:它毕竟不是佛法的本身。为什么?理论必须依托观照的实修,才能真正体证实相。实相般若,才是佛法的本身。  所以,弘扬佛法和讲说一套哲学思想体系不一样,它不是从一个理论建构去着手,而是根据众生的根器和特征,有什么病用什么药,主要解决众生的现实生命与心灵实质问题。  因此,我们去谈论佛法、学习佛法、理解佛法、实践佛法,就如一个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先要做出诊断,然后根据病情,开出药方,善劝服药,甚至引导督促,乃至根治疾病,具体而务实。  弘法中,也要根据众生存在的问题,来破执遣相、解脱众生心理的束缚,使之走向自在安稳,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超越和解脱,得到真正的安乐,才是佛法的真正目的。  8、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觉醒  有句谚语说:在昏暗的夜晚里,即便是整个世界的人睡着了,唯有修行的瑜伽行者是觉醒的,从始至终一一分明。  一颗未觉醒的心,总是自以为是。不觉察生命无常,观照刹那生灭,就会被世间的幻像所蒙蔽。一个睡着了的人常常将梦境当成真事,是大家的日常生活经验,而本质上梦是虚幻的,才是事实。  当你不觉醒的时候,常常将世俗琐事当真,执着一切为恒常可得。现实人生之中由于不知无常生灭的虚妄境界强加分别执着,才造下很多恶业,痛苦不堪,其实这也是一场梦。  人生在世,不了解缘起世界当下即是性空,是一件多么令人遗憾和悲伤的事情。  因迷妄,生命来时生欢喜,别时悲伤;在这场充满血泪的梦中不觉醒而空向人生走一回,实在令觉者扼腕叹息!  如今有幸值遇佛陀的正法,应当放下凡夫的迷妄、偏狭之见,直面观察缘起当下即是无有消停的性空,听许佛陀的谆谆教诲,至诚、踏实地精进修行正法,体悟当体涅盘、直下永恒的胜义,完成我们生命中极其可贵的觉悟,获得生命中的如意宝,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主题。

  祝福大家早日踏上觉醒的归途!

  9、每个人的使命

  每个人来到这人间,都带着使命而来。

  然而,忙碌一生,苦乐交加、善恶掺半的人间,生不带来一片衣,死不带走一分钱。

  生活中即便拥有过,而随着事物迁流变化,所谓的那些拥有总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唯有念力、业力、愿力始终伴随,不相舍离。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皈依三宝的可贵,是将随业流转的无奈,当下转为乘菩提大愿而来的奋进。  这种见地是佛法修行的极独特的起点,通常唯有凭籍佛法的力量,和自心清净的正念、觉知的智慧,调整并转化不良的心态,转变错误的观念,这叫做修行。  依止师长指导的佛法,正行、正知、正觉、正见去行持。一定要放下过往人我是非、得失功过,即便以世间善恶法中,也应当不取不舍。  明心即是佛,直下承当,此为修行之根本。  核心的下手处是,努力放下凡夫的各种成见,才能有所体悟。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道理不复杂,但行持起来就要下一番功夫,在善知识的调教下,逐步将内心的贪爱,嗔恚,愚痴,妄想,分别,执着等等这些心灵的垃圾清理干 净,自然就别有一番天地境界。  10、什么是佛法的正见

  佛法中的正见,是什么?

  特指佛陀开演的无我的智慧,它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流传,有无数智者因佛法无我缘起智慧的发现,成就豁达、才华高绝的人生。

  历代宗师实证真谛而续法传灯。

  佛法以无我的智慧,让我们洞察人与事物的本性;以因缘业果的法则,让我们看到世间事物的生灭现象以及不生不灭的真相。不管你信与不信,她都在那里。  11、智慧的人生 永恒的安乐

  佛陀所指导的出世精神与解脱智慧,有些人误认为必须要远离现实世间生活,到没有喧闹的山野林中、河川涧下,茅棚洞穴,与外界隔离,亦或者必须成为修行僧侣及隐修的居士,才能真正理想地修学佛法。

  这么想,不仅局限了佛法,同时也违背了佛法无处不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人人有分,处处具足的普门救济本怀。

  伟大的导师——佛陀教导的大智慧,是那么地通天鉴地,他所传授的佛法无限丰富,任何境况,任何人,任何事,都能找到上契佛陀无上本觉,下化众生无量烦恼的普济方法。

  士农工商,任何身份地位,都能够平等得到摄化与引导,只要你给佛法一个在你身上量身打造的为你服务的公平机会。

  修行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现实生活中人与事又如此纷繁复杂,用功的重点关键在于开启智慧,在明眼人的点拨下选择合适自己因缘的途径,在如法如理地训练中提升生命的智慧,证入正等觉,得解脱、入无为涅盘,这是生命的终极目标,永恒的安乐。  12、有些事,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都会发生

  世界太大,我们未经修行的这颗心太过局限,哪里承载得起太多计较与失得呢?少些计较,多些包容。少些得失,多些欣赏。

  伴随消逝的岁月里,那些得失、成败,悲喜、愁苦,荣辱沉浮,都会在我们心中烙下深浅烙印。生命中,总有些事,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都会发生。

  你只能静观其变,坦然接受;生活中,总有些意想不到,无法躲避,该来的,想躲避却无处逃寻,你只能随机应变,勇敢面对。

\

  乔布斯在人生低谷时说过一句话:不要灰心失望,你的劣势,终有一天会变成优势,因为世界在变,你的心也在变。

  临济禅师说:无事是贵人。诸君!你们会吗?

  对于真正实修佛法之人,那些不顺和违缘便是最好的机会,我们的祖师们之所以修行如此成功,原因就在于此:一切苦痛和失败由自己来承担,一切快乐和喜悦奉献给他人,最终获得显空不二之境界。而我们与此恰好相反。所以不是因为佛法高深莫测,而是我们的内心难以调伏,故始终处于迷惑和妄念之间徘徊。

  生活其实很简单,得到的就珍惜,失去的就放下,不强求,不攀比,随缘自在,随遇而安。别为了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谁还不承受点委屈,委屈能开阔你的心胸,磨练你的品性。  13、你的忙碌真的有意义吗?

  忙碌绝非好的工作状态,却会营造出似乎良好的假象而使人迷失,甚或是聊以欣慰,以为充实。

  忙碌往往让人没有时间思考。正确的忙碌应该是清醒思考与规划下的快速行动。大多数的忙碌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它证明了你对事物价值、轻重、缓急的判断出现了问题,以及信念、思路的不清晰。

  人生是一场无常的醒来:在这个流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如果对自己当下的身心,不能保持正念与觉知的话,人生无疑就是一场自我催眠和相互催眠,以及被催眠的状态。

  当我们从佛陀教导中,得知回光返照、躬亲自省的那一刻起,在身心如实的世界里,专注并明晰地保持行持上的不起习性反映、平等心、觉知、观照时,你会发现,我们的生命实相,无非是将人生这场电影演得更加出神入化罢了!

  忽然间发现,自己在这难得的如幻如化人生舞台上,且行且惊奇!

  14、修行是为了见到真实的自己

  修行的人,给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让每个靠近你的人都觉得很舒服!

  很安详、和气,他透脱出来的气质,脱俗、正直、不刻意,自然而然。

  所谓觉醒,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感到舒服、自在。所谓舒服、自在,就是和真正的自己亲密接触,真实、舒坦、自如。是的,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一切如实的状态,身心自是趋就平衡、和谐,那么在他人面前就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即是遵循「平常心是道」的觉醒。

  当知每个生命修炼的唯一目的,不是见光、见花、见佛,而是遇见真实的自己,成为自在、舒坦、通脱的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意义。  15、 如何征服妄念与烦恼

  我们随时随地在起各种各样的妄想、念头,难以把握。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个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心念,心念无法控制,人生就如同没有刹的车一样。

  那如何训练我们的心念呢?

  要想调服自己的妄念、烦恼,不能靠打压念头,而要靠清晣地觉知念头的生起、流变、直到消失的整个微细过程。当我们观照到心念生起的一刹那时,当下的心念即刻消失,各种妄想和执着,自然会土崩瓦解,各种贪求和不满,即会烟消云散。这是消除烦忧的良方,解脱痛苦最佳的途径。

  在尝试这样观察的时候,感觉有另一个人在看着似的,自己的妄念被人发现了。

  那些妄想,就如同如被警察盯上的小偷似的。

  期待您能理解和有所体会。  16、你看到什么,你的心就是什么。

  佛说:“你所见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自心善,就会关注别人善的一面;自心恶,就会关注别人恶的一面。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

  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每日都在挑别人的毛病,而忘记反观自省,内心就会被负能量所障碍,难得清净光明。

  如果你的信仰,仅停留在佛堂和庙宇,那么你等于禁锢了你的灵性,只允许安住于有限的场所。

  如果你的所依,仅停留在三宝的塑像上,你将埋没内心佛性的种子,而你只懂得膜拜,却不懂的修行证悟。

  所以,在膜拜佛像时真正所拜的是诸佛内心的觉悟!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的境界中,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有智慧。  17、婚姻和家庭不幸,是因为你打败了你的爱人

  很多人都感慨“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那是因为我们太想赢了,任何时候都不肯输给对方。对于爱情和婚姻,彼此要谦让,女人退一步,男人退两步。一个懂得爱的人,宁可扮演输家,也不去打败自己的爱人。打败了她,或者他,你想得到什么呢?真爱,就要懂得让步。懂得爱就是修行。

  真爱就要懂得让步,懂得爱就是修行。

  无论何因、何故、何缘。自己应该多从内心深处去忏悔,而不是去找别人的问题,因为,别人的问题永远不是你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在每一次的对立和争吵中,即便你赢了,占了上风,同时,你也输掉了自己的幸福,输掉了自己爱,输掉了家庭。

  如果你输了,那其实就是赢回了幸福,赢回了爱,赢回了智慧的人生。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必须要被打败的话,那就是你自己。  18、和“困难”愉快地相处

  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修行的时候。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常不期而遇,就像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生老的人生自然规律一样。即来之,以平常心则服应之;即去之,更应以无所住身心而笑迎之,于此你会发现当下即刻会产生前所未有和与众不同的历事练心的奇特风光。

  每当我们遇到违和、困难的事时,无需怯懦,更不能逃避,因为这是修炼自我的极佳机会。你只有勇敢的面对困难,接纳它、历练它、化解它,超越它、放下它,才是修行正道。

  尤其是禅修的人,当遭遇到困难时,应正观思维: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变得更有担当,内心更加坚韧强大!

  每当经历之后,再回头看看走过的来时路,你会发现,一切都已经过去,那些困难已然化成勇敢而坚毅的精神力量,越行越稳健。从此以后无有畏惧,面对任何困难总是抱有一种“接纳、欢迎与困难相处”的态度。

  无论是困难还是顺利,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心,去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19、苏轼见禅师  苏轼抵荆南,闻玉泉山承皓禅师机锋不可触拟,即微服求见。禅师问:“尊官高姓?”轼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的秤。”禅师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轼无对,自此益重禅宗。(供稿:当阳玉泉禅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成语名称以狸至鼠成语拼音yǐ lí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