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唐代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周边人才群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22-11-02 09:12:23
唐代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周边人才群
唐代诗人王昌龄与隆里周边人才群

“龙标天远接龙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载羁魂应不怨,诗荒开遍夜郎西。”这是贵州第一位侗族进士龙起雷作的《王少伯墓》的诗句。大意是:有王昌龄墓的龙标山在天际边远远连接着他被贬谪时所过的龙溪,那青山因为诗人被贬到此而为之黯淡,月儿也为之低沉。但你那被放逐的千载冤魂不应该再有什么怨恨,因为你的到来和教化使荒蛮落后的夜郎西部开遍了诗文人才之花。龙起雷,五开卫(今黎平县)人,侗族。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乙丑科进士,为“黎平进士之始,尤足以式乡里(为乡里楷模)”(《黔诗纪略》卷十一)。他是有史可考的贵州第一位侗族进士,曾任江西清江县知县,官至南京大理寺评事(相当最高人民法院审判长)。龙起雷这首诗寄托了对王昌龄不幸被贬谪的深深同情,表达了对他这位“诗家天子”的崇敬,也歌颂了他在龙标县传播汉族文化、开启民智、教授诗文的历史功绩。

  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太原人。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授职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又考中博学宏辞科第一,升迁校书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王昌龄因为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被李林甫等当朝权贵罢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秋,王昌龄获朝廷大赦北返,是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南京)丞,在江宁任职不到十年,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因写《梨花赋》,内含嘲讽,再次被降职为龙标县尉,因而千里迢迢、旅途劳顿来到现今湘黔交界的黔东南锦屏县龙里(今隆里乡)所。

  隆里,坐落在锦屏县东南面一块地势平坦的盆地中,距今县城45公里。她背靠逶迤雄峻的禹门峰,清澈明净的龙溪水淙淙地在山间盆地、千顷良田间轻轻流淌,然后北折下注亮江,再汇入清水江,涌进洞庭湖。在它的东北面,有座龙标山,逶迤雄峻,郁郁葱葱。

  唐代的龙标县,隶属钦州谭阳郡,仍属“羁縻”之地,由于龙里地处边疆僻地要冲,又是镇远府往黎平府的必经之道,因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时朝廷还有戍边军队驻扎这里。随后,地理区划发生变更。据《新唐书·地理志》载:“龙标,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折置夜郎、朗溪,思徵三县。”至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时,位于黔东南的镇远、锦屏、黎平一带,仍属夜郎之地。因此,当王昌龄的好友李白惊悉他被贬龙标后,即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示慰问。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当时的龙标县夜郎西,是当今湘黔毗邻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先民的栖身之地,时称为“辰州蛮”、“叙州僚”或“巫州蛮”等。这一地区都属中央朝廷的“羁縻”之地,中原汉族“流官”很少到此。这时的王昌龄约50岁,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落魂文人。然而,王昌龄的贬谪龙标之行对这“蛮僚”地区的各族人民却影响十分深远。他不仅是一位来自京师的朝廷命官,而且是当时才华出众的著名诗人。他不仅与李白、张九龄、孟浩然等诗誉齐名,而且他的诗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因而他也被誉为“七绝圣手”。因此,王昌龄的龙标之行受到当时社会和各族人民的高度关注。对于王昌龄来说,虽然已是二度遭贬,身陷逆境,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苟且度日。而是要身处逆境,有所作为。有诗为证:“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离,青山明月不曾空。”(《全唐诗·王昌龄·龙标野宴》卷一四三)你看在夏晚野宴上,他把酒临风,引吭高歌,不畏远谪,不惧愁离,坚信只要人在事业在,定会青山明日不曾空。在《送崔参军往龙溪》中,他吟唱:“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全唐诗·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卷一四三)即使被降职发配戍边,自己仍是大丈夫一个,还要忠君报国,勤政为民,以图皇恩再赐。

  王昌龄不仅如此意气挥洒,豪歌壮语,而且还忠于职守,身体力行。首先,他兢兢业业,履行职责。按职掌县尉是专管地方武装及县内司法治安工作的。虽然龙标县地界宽广,交通不便。但积极用事、恪尽职守的王龙标却不顾年长和心灵创伤的困扰,经常下乡巡边,惩治邪恶,弘扬德善,解决纠纷,保证了一方平安。其次,作为盛唐进士、诗家天子,他还积极兴学传教,广播中原文化。据清《黎平府志》、《开泰县志》载,王昌龄来到龙里后,有感这里地处荒蛮,民智不开,教化落后,便发动绅士里人,在古城中心,兴建龙标书院。书院至今仍基本保留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建的遗址,人们还能概见昔日风貌。书院建成后,其时王昌龄还拨开繁冗官务,挤出时间,亲自上台讲学,传道授业,培养边地各族莘莘学子。随后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王昌龄兴办龙标书院,开创了“蛮僚”地区兴学重教之先河。这书院之学犹如一缕缕化顽春风,吹散了愚氓落后的迷雾,又如一盏智慧的明灯,照亮了边胞懵懂弱智的心灵。为传播中原儒学文化,培养边地民族人才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经过宋元两朝的积淀,随着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立行省和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历史上的首次乡试在贵阳隆重举行,隆里终于文化广播,薪火相传,人才脱颖,文士辈出。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人王大臣。之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江有本、王之干、江化龙3人还考中进士。委身仕途者代不乏人,其中张应诏历官十任至鸿胪寺少卿(相当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陈素养官至四川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相当副省长),至于任知府知县者多达50余人。文化是传播和流动的。由于受龙标书院的润泽熏染与辐射影响,在隆里四周,其时形成了鼎盛一时的人才群。与隆里近隔15华里的中林,出了举人进士达3人。与隆里相隔18华里的新化所也出了7名举人,其中吕应扬(武进士,官至浙江副总兵、武职从二品,相当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宪模(曾任绍兴知府)2人还中进士。与隆里相隔近30华里的亮司还出了举人苗族作家龙绍讷。民国《贵州通志·文学》评其作品“刻意深入,思力沉厚”,“语语耐人寻绎”。而与隆里相距50华里的铜鼓有6人中举,还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了丙申科进士徐之铭,其官直升迁至云南巡抚(省长)兼署云贵总督。这些都是可以归功到王昌龄及龙标书院的文化传播与薪火相传。这些名士贤宦中,有不少人留下著述和诗文;不少人为官,清廉爱民,任事勤敏,卓有政绩。他们为当时当地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与光耀家乡、楷模邻里作出了贡献。因此,相邻的黎平进士龙起雷在当时就身心感奋,激情赋诗,一腔衷肠告慰王昌龄在天之灵:“千载羁魂应不怨”;并衷心颂扬和进一步热情预示:“诗荒开遍夜郎西。”

  后人还有诗对这一文化、人才盛况赞颂道:“宝地钟毓秀,文开少伯公。荷池杏潭外,桃李笑春风。”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成语名称以法为教成语拼音yǐ fǎ wéi jiào成...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

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水救水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

以汤沃雪成语名称以汤沃雪成语拼音yǐ tāng wò xuě成...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

以火去蛾成语名称以火去蛾成语拼音yǐ huǒ qù é成语...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