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22-10-17 09:13:49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周钧韬 内容提要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问题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周钧韬

内容提要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问题,鲁迅认为是明万历庚戌(38年),此论影响甚大。台湾学者魏子云先生根据1933年修的《吴县志》考定,万历41年“马仲良时榷吴关”,《金瓶梅》还未付刻,从而否定了鲁说。但魏先生的证据并不过硬,还存在问题。法家学者雷威尔提出:“我怀疑1933年修的《吴县志》也可能有疏忽和错误,还需要重加核对。”为此作者作了进一步考证,查到清康熙12年(1673)的《浒墅关志》,确证魏说为是。作者的考证解决了魏先生考证中存在的问题。且作者考出的凊康熙12年(1673)的《浒墅关志》,离“马仲良时榷吴关”的万历41年,仅相距60年,而魏先生考出的民国(1933年)《吴县志》与万历41年(1613)相距320年。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法国学者雷威尔的疑问。从史料的价值来讲,凊康熙12年(1673)的《浒墅关志》比民国(1933年)《吴县志》的史料价值要高得多。这才可以说为推倒鲁说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歩。

作者又根据袁小修的《游居柿录》、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薛冈的《天爵堂笔余》、沈德符的《野获编》,考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在万历45年冬到万历47年之说,从而提出了《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2008年,吴敢就此文对周钧韬提出公开谴责。周钧韬在《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代跋》发表姜得男:《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考证的争辩--评吴敢对周钧韬的公开谴责》一文于以答辩。周钧韬亦有论文:《重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待发表。

《金瓶梅》问世后一直传抄了四十多年,到万历末年才有刻本问世。此中定有缘故。这在《金瓶梅》研究中,是个不小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搞清楚《金瓶梅》的创作宗旨与当时上层政治斗争的关系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必须先搞清楚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金瓶梅》的初刻本到底问世于什么时间?

对这个问题,鲁迅早已有定论。但是他的结论是不妥的,必须进一步加以探讨。

鲁迅的《金瓶梅》“庚戌初刻本”说

鲁迅在1924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册)中指出: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初惟钞本流传,袁宏道见数卷……万历庚戌(1610),吴中始有刻本,计一百回,其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原阙,刻时所补也(见《野获编》二十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9编。新潮社1924年版。

在这里,鲁迅没有用“可能”、“大约”等推测之词,而是下了断语。在他看来,《金瓶梅》初刻在万历庚戌年(三十八年),地点是“吴中”.此说一出,遂成定论。沿用此说者不乏其人。郑振铎在1927年4月出版的《文学大纲》中说:“万历庚戌(1610)始有刻本,计一百回。其中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原阙,刻此所补。”郑振铎:《文学大纲》第3册第23章,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沈雁冰在同年6月发表的《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一文中也说:“明代万历庚戌始有刻本”《中国文学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但他们都没有加以考证。

到了1932年,郑振铎在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时,似乎对庚戌本说产生了怀疑。他说:

《金瓶梅》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最早的一本,可能便是北方所刻的《金瓶梅词话》,沈德符所谓“吴中悬之国门”的一本。当冠有万历丁巳(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的序和袁石公(题作廿公)之跋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60章,朴社出版部1932年版。

在这里,郑振铎肯定“词话本”为初刻本而否定了庚戌本之说。但这仍是推测,也没有考证。第二年(1933),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中,郑振铎又说:《金瓶梅词话》“当是今知的最早的一部《金瓶梅》。但沈德符所见‘吴中悬之国门’的一本,惜今已绝不可得见。”后又说:“沈氏所谓‘吴中’本,指的当便是弄珠客序的一本。”此文载《文学》创刊号(1933年)。我们暂且不管郑氏这一段话的混乱和矛盾之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词话本”非《金瓶梅》的初刻本。为什么郑氏的看法会出现反复和矛盾,原因仍然在于他没有做考证工作。

吴晗在1934年发表了《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在“初刻本”问题上也失之于武断。

他说:

万历丁巳本并不是《金瓶梅》第一次的刻本,在这刻本以前,已经有过几个苏州或杭州的刻本行世……万历三十七年袁中道从北京得到一个抄本,沈德符又向他借抄一本,不久苏州就有刻本,这刻本才是《金瓶梅》的第一个本子。此文载《文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

吴晗虽然没有沿用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但他却提出在万历丁巳本前就已有几个刻本行世,其存在的问题与鲁迅的庚戌本说是一样的。

直到今天,在《金瓶梅》的研究界,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仍有相当的影响。1978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仍持此说。1980年出版的朱星先生的《金瓶梅考证》,更对此说加以专门论述和发挥。他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金瓶梅》是万历庚戌年被刻于吴中。庚戌年是1610年,比现存最早的《金瓶梅词话》丁巳年(1617)刻本还早七年。而这部庚戌年本,日本也没有,大概早已亡佚了。我曾为此事去访问过孙楷第先生,据他说:“国内见到此书版本之多无过于我(这是事实),我只知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丁已年本,未听说过有庚戌年本。鲁迅先生可能记错了。”我想鲁迅先生治学态度很谨严,决不会草率从事,一定有根据的。我于是遍查有关群书,但杳无踪迹。不得已又把沈德符《野获编》第二十五卷中《金瓶梅》一段,反复细读。这是研究《金瓶梅》最早而又最可靠的宝贵材料。最后,我悟出鲁迅先生原来是根据这一材料,虽未明说,但可推断而知《金瓶梅考证》第5-6页

其实,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那段文字后,就加了一个括号注:“见《野获编》二十五”.其根据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朱星先生“遍查群书”,最后以“推断而知”.不过,朱星认为,“鲁迅先生治学态度很谨严,决不会草率从事,一定有根据的”,这倒说出了几十年来,不少学者盲目信从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而不加仔细考证的重要原因。

那么,鲁迅的《金瓶梅》“庚戌初刻本”说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现将其根据:沈德符《野获编》卷二十五《金瓶梅》条抄录如下: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传》为外典(按:袁氏原文:“传奇则《水浒传》、《金瓶梅》等为逸典”),予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今惟麻城刘延伯承禧家有全本,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余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余曰:此等书必遂有人板行,但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他日阎罗究诘始祸,何辞置对?吾岂以刀锥博泥犁哉!仲良大以为然,遂固箧之。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

丙午,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三年,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或三十八年(1610)袁小修这次赴京会试,是万历三十八年。;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这个“未几时”当然可以推测为一年或更短。这样,《金瓶梅》的初刻本在“吴中悬之国门”则在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鲁迅依据这段话作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于万历庚戌年的结论,似乎亦差不离。正如赵景深先生所说:“从丙午年算起,过了三年,应该是庚戌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八年。所以我认为,朱星同志推测鲁迅所说的庚戌版本是合情合理的。”赵景深:《评朱星同志金瓶梅三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但是,鲁迅在沈德符这段话中,忽略了“马仲良时榷吴关”这一句关键性的话。马仲良时榷吴关的“时”是什么时候?对此鲁迅没有加以考证,致使他的“庚戌初刻本”说判断有误。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