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原始佛教的蕴观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时间:2019-10-06 09:33:52
原始佛教的蕴观

  原始佛教的蕴观

\

  (一)什么是原始佛教?  根据圣严法师对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一般可分两大类: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佛陀以后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发展的佛教,则包括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原始佛教的教理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及八正道等。  (二)什么是五蕴?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蕴”者巴利语是“Khandha”,  有“集聚”、“一团”、“一群”之义。佛教的五蕴,同时亦有分类的意思,即近于“范畴”之意。五蕴狭义是指人,即生命不外是“色”、“受”、“想”、“行”、“识”五堆东西积聚而成。五蕴广义则包括一切现象,即人生与世界皆为五个范畴或五团要素所组成的。  第一蕴色蕴,梵语是“Rupa”,是“形”和“色彩”的混合。色蕴不单是视觉性的东西,还摄有声、香、味、触的感觉的一切事物。据阿毗达磨经的注释:“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大”即“普遍者”的意思。地、水、火、风,并不是物理的原素,而是一切物质现象的性类。地大是坚性,水大是湿性,火大是暖性,风大是动性。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种属性所组成。
  第二蕴是受蕴。受原语叫做Vedana,意译为“觉”,是“感情”和“感觉”的混合。在“品类足论”的辨五事品里,把受定义为“领纳性”,领纳是指由感觉而生起的感情。受有三受,是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的舍受。
  第三蕴是想蕴。想的原语是Sanna,是“知觉”或“表象”的意思,亦有取象性之意。取象包括知觉、观念、思想和表象等心物一切的“像”。一切存在的法,以心中浮现的相的姿态而存在时,便名为“想”。
  第四蕴是行蕴,原语是Samkara,包括有能动性,形成、集合体、活动、作用等之意。在“品类足论”的辨五事品中,则定义为“心造作性”。造作是自发的,是积极的行动。狭义地说,行是一种意志,并主动地推动生起身、语、意三种行业。
  第五蕴是识蕴,原语叫做Vinnana,是“意识”、“认识”或“了别”的意思。眼识由眼根而了别色,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亦依其根而了别声、香、味、触、法。一切万象的差别相,就是由于识了别而有的。  (三)五蕴的哲理  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对五蕴有以下的教导:  1.五蕴是重担:例:卷三第六四经‘…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重担、取
  担、舍担…云何重担?谓五受阴…云何取担?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云何舍担?若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乐着永断无余已、灭已,苦尽、离欲、灭没。…’
  2.五受阴现起,则生苦、病、老死:例:卷三第六九经‘…世尊告诸比丘:若色起、住、出,则苦于此起,病于此出;受、想、行、识亦如是说。…’
  3.执取五阴生恐怖、障碍、心乱:例:卷四第八九经‘…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是名取著。…’
  4.不如实知五受阴,则不能脱轮回苦海:例卷二第四三经:‘…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5.五阴以欲为根,以四大、触、名色为因缘:例:卷四第一○四经:‘…“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阴何缘名受、想、行、识阴?”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6.于五蕴生廿二种展转计我见,与十二缘起生死流转的关系:例:卷四第一○三经:‘…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行受,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见色是我所…见色在我…见我在色…见受是我…见受是我所…见受在我…见我在受…见想是我…见想是我所…见想在我…见我在想…见行是我…见行是我所…见行在我…见我在行…见识是我…见识是我所…见识在我…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不离我慢。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
  7.当观五蕴是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得解脱:例:卷一第一一经:‘…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
  8.如实知五蕴无我,成就三种无上,究竟涅槃:例:卷五第一一二经:‘…正以此法,诸所有色 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隐、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
  9.正知五蕴、五蕴集、五蕴灭后,须修习三十七道品,才得解脱:例:卷二第四○经:‘…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四)总结
  从以上经文例子可以看到,佛陀说五蕴,并不是作自然科学的探讨,亦不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而是对我们具体的现实日常经验作探讨,目的是对治有情于五蕴的执取,起五蕴为我及我所之见,因而生恐怖、障碍,并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中长夜流转生死。佛开示五蕴是无常、苦、非我、非我所的,目的是使有情有正确的知见,断除无明、爱、欲、我慢等的系缚,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最后从三界中解脱,究竟涅槃。  (本文所引杂阿含经为佛光大藏经阿含藏版)
  参考资料:
  1.佛光山宗教委员会印行:佛光大藏经──杂阿含经一 一九八三年初版
  2.慧风、韩福瑞等著:佛教基础知识 大乘文化出版社 一九八○年初版
  3.李世杰述著:原始佛教哲学史──印度佛教哲学史上册 慈航佛学院印行
  一九七一年三版
  4.志莲净苑文化部:佛学基础课程 二○○○年再版
  5.Bhikku Bodhi(2000)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The Cornerted Dizcourses of the Buddha-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Samyutta Nikaya. The Pali Text Society. Oxford.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汤止沸...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

以渴服马成语名称以渴服马成语拼音yǐ kě fú mǎ成语...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