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常识网
标题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四

来源:金刚经常识网作者:一如时间:2019-06-25 18:31:10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四     池六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四知(出佛说骂意经)  【一天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天神已自知之照临于上矣。  【二地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地神已自知之鉴察于下矣。  【三傍人知】谓人作善作恶于隐僻之处自谓无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  【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四     池六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四知(出佛说骂意经)

【一天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天神已自知之照临于上矣。

【二地知】谓人一念心起若善若恶虽未形现地神已自知之鉴察于下矣。

【三傍人知】谓人作善作恶于隐僻之处自谓无人知而不知傍人已知之矣。

【四自知】谓心欲作善作恶人虽未知自意已先知之矣。

一名四实(出涅盘经)

一名谓先陀婆四实谓水盐器马如是四法皆同此一名此是大王密语经云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心欲水时口索先陀婆者智臣善知王意即以水奉之索后三物亦称先陀婆智臣即以三物随意奉之以譬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诸大乘经亦复如是若说四无常大乘菩萨应当善知此是如来为诸众生说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令得证于涅盘解脱之道(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水】经云若王欲洗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水谓水无定性在方器则方在圆器则圆以譬如来为诸众生说入涅盘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众生修无常想也。

【二盐】经云若王欲食时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盐谓盐味苦以譬如来或说正法当灭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众生多修苦想也。

【三器】经云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器谓器中本空以譬如来或说空者是正解脱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欲令众生修学空想也。

【四马】经云若王欲游索先陀婆智臣即便奉马谓马由人?不得自在以譬如来或说我今病苦大乘菩萨即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众生修无我想也。

四念珠(出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念珠者佛令众生欲灭烦恼当持数珠常随其身专心系念诸佛名号故说数珠之多少功德之胜劣而有四种之不同也金刚萨埵菩萨偈云念珠功德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一千八十以为上一百八珠为最胜五十四珠以为中二十七珠为下类手持念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悉清净(净无间者无间地狱之业得清净也净四重者杀生偷盗[淫-壬+(工/山)]欲妄语之业得清净也)。

【一一千八十珠为上品】此珠为上品者以其数多若持此珠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极为上品准校量数珠功德经云此珠若以木槵为者或掐一过得福千倍莲子为者得福万倍水晶为者得福千亿倍菩提子为者得福无量也。

【二一百八珠为最胜】此珠为最胜者以其数次于上品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最胜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

【三五十四珠为中品】此珠为中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中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

【四二十七珠为下品】此珠为下品者以其数又次于前若持以念佛名号则功德利益为下品也若以木槵莲子水晶菩提子为者其持掐所得之福亦如前也然此皆以珠数多寡而分四品之别若能专心持念则功德平等而无异也。

怀胎死四(出出曜经)

谓调达比丘染着世利于阿难所求学神通能于虚空作十八变涌没自由时阿阇世王太子见其神变日给五百釜食随时供养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勿学调达贪着供养自?于罪亦?他人遂说偈喻云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梵语调达华言天热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阿阇世华言未生怨駏驉即骡也妊即孕也)。

【一芭蕉生实】谓芭蕉本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生实不久即枯死以喻人身无常亦不坚实若更要求名誉贪着利养则自?于罪亦?他人也(此下三喻义同)。

【二芦开华】谓芦苇亦是危脆之物若更开华不久即枯死也。

【三竹生米】谓一切竹若根力衰败枝则生米不久即枯死也。

【四駏驉妊】谓駏驉若怀妊即母子俱丧也。

四葬(出法苑珠林)

此四葬法皆西域??葬之法也。

【一水葬】水葬者谓弃置江河以饲鱼鳖也。

【二火葬】火葬者谓积薪而焚灭诸有相也。

【三土葬】土葬者谓埋藏岸傍以取速朽也。

【四林葬】林葬者谓露置寒林饲诸禽兽也(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只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

虹霓四缘(出法集经)

经中因明菩萨善根业行因缘而有胜妙果报不同故立多种譬喻此虹霓为一也谓诸菩萨因于善根业行而有香华种种技乐音声于虚空中自然而作以为供养然彼业行因缘虽不至于技乐音声之中而亦因彼善业而有种种胜妙供养果报也譬如虚空杂色虹起而因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而生然四大虽不至于虹霓之中亦因四大而有种种色相显现故说虹霓四缘也。

【一地大生黄】谓虹霓体具众色其中黄色乃假地大而能映现盖土之色性本黄虹必依地而起故云地大生黄也。

【二水大生青】谓虹霓体具众色其中青色乃假水大照映而起盖水之色性本青虹必因雨而有故云水大生青也。

【三火大生赤】谓虹霓体具众色其中赤色乃因火大而能显发盖火之色性本赤虹必因日照而现故云火大生赤也。

【四风大生轮】谓虹霓随处现起初无实体因假风大之力所持而体如轮晕之相盖风之体性本能运动故云风大生轮也。

四兵(出长阿含经)

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即集此四兵随从而卫护也。

【一象兵】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其军士皆乘象也。

【二马兵】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其军士皆乘马也。

【三车兵】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其军士皆乘车也。

【四步兵】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其军士皆带甲胄随从步行也。

四华(出翻译名义)

【一分陀利】梵语分陀利华言白莲华。

【二优钵罗】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华。

【三钵特摩】梵语钵特摩华言红莲华。

【四拘勿投】梵语拘勿投亦云拘某陀华言黄莲华。

又四华(出法华文句)

【一曼陀罗华】梵语曼陀罗华言适意又云白华。

【二摩诃曼陀罗华】梵语摩诃华言大即大适意亦云大白华。

【三曼殊沙华】梵语曼殊沙华言柔软又云赤华。

【四摩诃曼殊沙华】梵语摩诃曼殊沙华言大柔软亦云大赤华。

五种法身(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三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身】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实相法身】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五教佛身(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五教者即小始终顿圆也佛身即如来之身也如来之身遍一切处本无大小形量但为众生根器利钝不同故曲垂方便演说种种法门示现种种身相即有五教佛身之异也。

【一小教丈六金身】谓如来示现降生出家成道于鹿野苑说四谛生灭之法专化二乘而二乘但见丈六金身故名小教丈六金身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始教千百亿化身】谓如来次说大乘之法广谈法相于千百亿世界中示现种种色身正化菩萨兼化二乘以众生所见各各不同故名始教千百亿化身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三终教丈六即真身】谓如来次说大乘终极之理会一切法咸归实性二乘阐提悉得成佛机缘既熟所见如来丈六之身即是真常之体故名终教丈六即真身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四顿教丈六即法身】谓如来不从渐次唯谈圆顿之理空有两亡色心无碍大乘菩萨了一切法无非法身故名顿教丈六即法身也。

【五圆教具足十身】谓如来称性宣扬圆融法界之理法法互融尘尘无碍统诸教差别之身全法界平等之体菩提愿智等身无不具足故名圆教具足十身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五部教主(出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理趣释)

部谓部类教谓言教主即主宰此之五部乃是如来金刚不空真实三昧法门也而依五方立五部以五佛为主者各有所表也中方毗卢遮那即释迦如来也四方四佛乃释迦化现以表诸佛同一法身也以如来入种种三摩地说种种陀罗尼门虽各分部类各有坛法而皆与般若理趣相应也然此法门为令众生三业清净得金刚智三摩地而行慧施不为烦恼染污成就无上菩提而证清净法身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金刚智者如来智慧无法不知无惑不断如金刚至坚至利故云金刚智也)。

【一中方灌顶部】灌顶喻也如轮王太子受储君位轮王乃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加以宝冠以喻毗卢遮那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受佛职位而为三界法王以清净法界智演说般若相应陀罗尼加持众生身口意业悉得清净亦受灌顶之位而证清净法身是为灌顶部故中央以毗卢遮那为教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东方金刚部】金刚部者谓如来证得佛地观众生藏识中烦恼习气坚固难舍以大空金刚智三摩地而摧破之不离大圆镜智而演说般若相应陀罗尼令诸众生得清净三业而悟本有不坏金刚佛性是为金刚部故东方以阿閦佛为教主也(烦恼习气者烦恼余习气分也大空者即毕竟空也梵语阿閦华言不动)。

【三南方宝生部】宝生部者谓如来得三界法王位入金刚宝三摩地愍念众生而行慧施心无吝惜三轮清净以平等性智说诸陀罗尼令诸众生所求一切伏藏皆得现前而证得河沙功德是为宝生部故南方以宝生如来为教主也(三轮清净者谓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皆无取着也)。

【四西方莲华部】莲华部者谓如来得自性清净法身而住杂染浊恶世界不被一切烦恼染污犹如莲华入清净三摩地以妙观察智说诸陀罗尼令诸众生证悟清净法界如莲华不染诸垢具足一切无漏善法是为莲华部亦名法部谓以此法门加持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故西方以阿弥陀佛为教主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五北方羯磨部】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又云办事谓佛持一切如来智印入大悲三摩地以成所作智说诸陀罗尼加持一切众生得无碍身语意业令藏识中杀害杂深种子悉尽无余一切事业皆悉成就是为羯磨部故北方以不空成就如来为教主也(藏识即第八识也)。

佛观五事降生(出因果经)

佛于兜率天宫将欲降生先观五事而后托胎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一观诸众生熟与未熟】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根机熟与未熟以此土众生根机成熟可度故现降生也。

【二观时至未至】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众生可度之时至与未至以度生时至故现降生也。

【三观诸国土何国处中】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世界何国居中以迦毗罗国居大千世界之中故于此国现降生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四观诸种族何族最盛】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种族贵盛以刹帝利种族极贵最盛故于此族现降生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五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过去因缘谁可为其父母以净饭王摩耶夫人真正无邪宿有因缘可为父母故于此王宫现降生也(摩耶梵语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

佛五姓(出释氏要览)

西域记云姓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佛祖统纪云世人皆知如来为刹帝利之主种而不知瞿昙释迦前后立姓之由瞿昙之义有四或云纯淑或云地最胜此从本德而称也或云甘蔗或云日种此就本缘而言也释迦之义有三据德立号则曰能仁依处称名则曰舍夷直林然释迦立姓之由虽因甘蔗王之四子而实出自瞿昙也瞿昙释迦称虽有异姓即是一或加日种甘蔗舍夷列为五姓则本末相分源流一致是知舍夷释迦二姓出自甘蔗甘蔗出自瞿昙其实皆刹帝利王之一姓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一瞿昙】梵语瞿昙华言纯淑又云地最胜谓于人类中此族最胜故也十二游经云劫初有王名大茆草王禅位于臣往师瞿昙仙人修道遂受其姓名小瞿昙后裔相承为姓故云瞿昙也。

【二甘蔗】本行经云大茆草王(即小瞿昙)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外乞食恐师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笼盛之悬于树上猎人遥见谓彼是鸟乃射之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闻之迎归王宫养育长成男名善生以王种故遂立为王号甘蔗后裔相承为姓故云甘蔗也。

【三日种】谓甘蔗王由日炙甘蔗而生遂以日为种故云日种。

【四舍夷】谓甘蔗王第四子名别成为父??出至雪山直树林住其后建国名舍夷遂以其处为姓故云舍夷。

【五释迦】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本行经云甘蔗王第一妃善贤生子名长寿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时善贤妃欲立长寿白王??遣四子出国至雪山北住直树林中其第四子别成为王自立城居以德化人即为强国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辞过不还父王叹曰我子释迦遂以德为姓故云释迦也。

佛有五事(出增一阿含经)

【一当转法轮】当转法轮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先度五比丘等是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五比丘者一阿鞞二?提三拘利四陈如五迦叶也)。

【二与父说法】与父说法者谓如来既成道已惟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正法治化及得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是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普曜经云佛出家时与父母誓若得佛道还度父母今得佛道必当还国说法度脱不违本誓也(法眼者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三与母说法】与母说法者谓如来成道已惟念母恩育养情深况有誓愿还度父母是故为其说法令得解脱如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是也(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

【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五当授菩萨莂】当授菩萨莂者莂即记莂佛授菩萨记分别当来成佛劫国名号也谓如来既成道已观诸大乘机器若行菩萨道已成熟者而为说法即授其记令彼当来皆得作佛也。

五不赴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

根本毗柰耶云有一长者请佛及僧就家设供比丘皆去惟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请故说此五种因缘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为宴默而居】为宴默而居者谓如来深入禅定寂然宴默故不赴请。

【二为诸天说法】为诸天说法者谓如来为诸天众宣说法要故不赴请。

【三为观察病】为观察病者谓时有病僧如来为瞻察调理故不赴请。

【四为看诸卧具】为看诸卧具者时有商人施僧妙?比丘得?制新卧具弃旧卧具狼籍于地佛欲待比丘去往彼瞻看故不赴请。

【五为制其学处】制谓制立学处即当学戒也以比丘不应制新卧具弃掷旧者佛欲制其学戒故不赴请。

如来五种说法(出思益梵天所问经)

【一言说】言说者以言音而说法也谓如来或说过去未来现在之法或说世间出世间法悉为化导众生乃至恒河沙劫说无穷尽虽如是说而不坏法性亦不着法性也。

【二随宜】随宜者随顺众生之所宜也谓如来所说种种诸法或偏或圆或顿或渐皆是随顺众生之机称其根器悉令开解也。

【三方便】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犹善巧也谓如来说布施得大富说持戒得生天说忍辱得离诸瞋恚说精进得具诸功德说禅定得息诸散乱说智慧得舍诸烦恼如是种种方便开化众生莫不为令超脱苦轮得诸法乐也。

【四法门】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

【五大悲】悲愍伤也谓如来愍众生故兴大悲心为之说法而?其苦也若众生着贪爱者为说不净着瞋恚者为说慈悲乃至染着法者说一切离染之法乐着众苦不净而居家者为说出离之法如来作如是种种说者莫不为令一切众生脱离众苦也。

五种甚深(出法华论)

甚深者即如来所证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也。

【一义甚深】义甚深者谓如来所证种智性义微妙不可思议也。

【二实体甚深】实体甚深者谓如来所证实相理体不空不有非如非异不可思议也。

【三内证甚深】内证甚深者谓如来所证所得一切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不可思议也。

【四依止甚深】依止甚深者谓如来所证真如法体遍一切处无染无净不变不迁于一切法不即不离不可思议也。

【五无上甚深】无上甚深者谓如来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思议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五所依土(出圆觉经略?钞)

【一法性土】谓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真如为体然此身土体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是名法性土。

【二实报土】谓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五蕴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称实感报之所招感是名实报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色相土】谓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以自行后得智为体此由万德成就众宝庄严周圆无际是名色相土(自行后得智者谓如来自行满足觉体圆明后起妙用之智也)。

【四他受用土】他受用者他机感见而受用也谓如来他受用身所依之土以利他后得智为体此由修德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现以大慈悲力而现大小胜劣种种净土是名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变化土】改易不常为变无而忽有为化谓如来变化身所依之土以利他成事智为体此由往昔修习利他之行故能随众生心变现净秽种种国土是名变化土。

五法(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百法五位(出显扬圣教论)

百法五位者谓色法十一心法有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总成百法各有所属列为五位也。

【一色位】色以质碍为义色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一分色以此十一种皆有质碍是名色位(法处是意所取之境具有四分一心所法二不相应行三无为四无表色今言法处所摄一分色正是无表色也无表色者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虽分别明了而无表对故云无表虽无所表于所缘境执着不忘故云色也)。

【二心法位】心法有八种谓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及第七识虽有八种之名而皆出于心王故名心法位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识识即第八含藏识也)。

【三心所有法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谓遍行五法一作意(能警觉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于境也)二触(对境也)三受(领纳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作诸业也)由此五法起则同起故遍行也别境五法一欲(希望乐境也)二胜解(于理明了无碍也)三念(明记不忘也)四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心专注不散名持)五慧(拣择名慧能拣择善恶法也)由此五法起时各起故名别境也善有十一法一信(于善法深乐不疑也)二惭(耻己无德也)三愧(羞为恶行也)四无贪(于五欲境心生厌离也)五无瞋(于违情境不起怒心也)六无痴(于事于理明解决了也)七精进(于诸善法精勤修习也)八轻安(远离昏乱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着也)十舍(远离掉举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之所不加损恼也)烦恼有六法一贪(引取无厌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无明(于事于理无所明了也)五见(即邪见也)六疑(犹豫不决也)由此六者皆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也随烦恼有二十法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令人不知己过也)四恼(外境违情不自安隐也)五嫉(心怀妒忌也)六悭(于一切财不能慧施也)七诳(诡诈不实也)八謟(媚悦人意也)九害(损恼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他也)十一无惭(不知羞耻也)十二无愧(阴为不善也)十三掉举(内心动摇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见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纵恣欲竟也)十八失念(遗失正念也)十九散乱(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为真也)由此烦恼随逐前烦恼六法而起故名随烦恼也不定法有四一恶作(或作恶事心生追悔或不作善事心生追悔故属不定法)二睡眠(识神昏昧也梦中见境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三寻(寻即寻思心中所起之念也所起之念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寻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细此心亦有善恶不善不恶故属不定法)如是诸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而起与心俱转相应是名心所有法位也。

【四不相应行位】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也)二命根(第八识种子并出入息暖气三者连持不断人命得存也)三众同分(如人之类其形相似也)四异生性(众生妄性不同也)五无想定(外道所修之定心想俱灭故也)六灭尽定(得此定者受想心灭尽诸识不起也)七无想报(外道修无想定命终果报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劫想心不行如冰夹鱼也)八名身(依事立名众名联合故曰名身也)九句身(积言成句众句联合故曰句身也)十文身(文即是字众字联合故曰文身也)十一生(诸法始起也)十二住(诸法未迁也)十三老(诸法渐衰也)十四无常(今有后无也)十五流转(因果不断相续转故也)十六定异(善恶因果决定不同也)十七相应(因果和合不相违背也)十八势速(诸法迁流不暂停住也)十九次第(编列有叙也)二十时(即时节也)二十一方(即方所也)二十二数(即数目也)二十三和合(不相乖违也)二十四不和合(相乖违故也)由此二十四法是假施设性不与心相应不与色相应故名不相应行位也(假施设性者以其有名无体故不属于心法亦不属于色法也)。

【五无为位】无为位有六法一虚空无为(真空之理离诸障碍犹如虚空无所作为也)二择灭无为(择拣择灭断灭以智断惑所显真理无有作为也)三非择灭无为(不假智力断灭诸惑性本清净无所作为也)四不动无为(不动地即第四禅天从地立名此天所修禅定之理无所作为)五想受灭无为(想受心灭所显真理无所作为也)六真如无为(不妄曰真不异曰如真如之理无所作为也)由此六法体本虚融无有作为故名无为位也。

五类说法(出华严经?)

【一佛说】佛说者谓一切经法皆是佛说也然华严一经亦通菩萨声闻等共说此言佛说者如阿僧只品随好品乃是如来亲口宣说也(梵语阿僧只华言无数)。

【二菩萨说】菩萨说者谓诸大菩萨互相宣说以显主伴互融也如华严经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品皆是菩萨所说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声闻说】声闻说者谓声闻之人佛力加被亦能说法也如华严经中法界品初即是声闻所说也。

【四众生说】谓众生亦能说法者由众生诸佛体本不二佛所说法即众生说众生说法即诸佛说是名众生说也。

【五器界说】器界者世界如器即国土也谓器界亦能说法者即如来不思议神力而变现也如华严经菩提树等能作佛事又如极乐国土水鸟树林云台宝网皆演妙音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菩提树等能作佛事者谓菩提树及光明宝网皆能演说法音也)。

经五义(亦云经五名出华严经?)

【一涌泉义】涌泉义者谓如来正教义无穷尽犹如涌泉注而无竭也。

【二出生义】出生义者谓如来正教义理深长展转出生而无尽也。

【三显示义】显示义者谓如来正教显示事理无有隐覆而能开悟群迷也。

【四绳墨义】绳墨义者谓如来正教如彼绳墨楷定正邪令诸众生归于正道也。

【五结鬘义】谓结鬘因线线能贯华结以成鬘者取贯摄之义以喻如来正教贯穿诸法摄化众生也。

五人说经(出大智度论)

【一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二弟子说】弟子即声闻缘觉菩萨等诸大弟子也谓佛在世时承佛加被各运神通随机演教化度众生是名弟子说。

【三仙说】仙即佛会之中诸大仙人也谓其从佛入道誓弘佛化宣扬正法饶益有情是名仙说。

【四诸天说】天即梵释等诸天也谓如帝释每于善法堂上常为忉利诸天演说般若大经等是名诸天说(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化人说】化人即三乘圣人随机现化者也谓如罗?罗化作金轮王而度城东老母先赞福果因缘后说大乘妙法是名化人说(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罗?罗华言覆障)。

五种不翻(出翻译名义)

翻即翻译谓译彼梵音而成此华言也不翻者以此五种不可翻故也。

【一秘密不翻】微妙深隐曰秘互不相知曰密谓诸陀罗尼是佛秘密之语经中悉存梵语是为秘密故不翻也(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亦云咒也)。

【二多含不翻】谓如梵语簿伽梵具含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经中但存梵语是为多含义故不翻也。

【三此方无不翻】谓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西域有树名阎浮树下有河河有金沙故名胜金今不言胜金者以此方无此树故诸经中但存梵语是为此方无故不翻也。

【四顺古不翻】谓如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虽有此翻然自汉摩腾法师已来经中但存梵语是为顺古故不翻也。

【五尊重不翻】谓如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大智度论云般若实相甚深尊重智慧轻薄是故但云般若而不言智慧是为尊重故不翻也。

华严五周因果(出华严经?)

【一所信因果】谓华严第一会菩提场说如来依正果报法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佛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如来成道说法之处故云菩提场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遮那品也)。

【二差别因果】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至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差别因果之法门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辩因后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故名差别因果也(普光明殿者其殿众宝所成光明照映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二十九品者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升须弥山顶品须弥山顶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偈赞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只品如来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也)。

【三平等因果】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四成行因果】谓第八会重会普光明殿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卷共一品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故名成行因果也(五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八相者降兜率托胎降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入涅盘也)。

【五证入因果】谓第九会逝多林说证入法界妙门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共一品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谓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名证入因果也(梵语逝多华言胜林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华严五为(出华严经?)

【一正为】华严出现品云此经不为余众生说唯为不思议乘菩萨说又云非余境界之所能知普贤行人方能得入是名正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兼为】谓此经兼为未悟入众生闻者而能信向成种经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消故地狱众生十地顿超而大海劫火不能为障是名兼为(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引为】谓权教菩萨不受圆融之法于十地中寄位显胜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引导熏习方能信入圆融是名引为(寄位显胜者谓以三乘之名安寄十地之位令权教菩萨修之渐显圆融之法胜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权为】谓二乘之人既不能闻况于受持故诸菩萨权示声闻或在法会如聋如盲彰其绝分或示在道而能启悟知可回心是名权为(绝分犹言无分也在道则闻法而不为聋盲之状也)。

【五远为】谓诸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虽不信尚知有法可谤因其知有法故后必当入是名远为(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五种般若(出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证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五眷属般若】眷属者即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暖者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得智火烧烦恼薪已见暖相顶者观行转明如登山顶皆悉明了忍者即忍可之义于苦集灭道之法忍可而乐修也世第一者于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也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解脱解缚得脱自在之谓也解脱知见者知谓智也见谓眼也智眼照了诸法皆空无有障碍得其自在也)。

法华五重玄义(出法华玄义)

天台智者大师凡释诸经皆立五重玄义所谓一释名二辩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故此法华一经亦有五重玄妙之义也。

【一法喻为名】法即妙法喻即莲华妙法者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则华果同时故以法喻为名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者如是相如是因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权即三乘法实即一乘法也)。

【二实相为体】谓中道实相为此经所诠妙体故名实相为体也。

【三一乘因果为宗】一乘即一实相也宗即要也谓修此实相之行为因证此实相之理为果故名一乘因果为宗也。

【四断疑生信为用】用即力用谓以大乘妙法开示圆机在迹门令断权疑而生实信在本门令断近疑而生远信故名断疑生信为用也(迹门者此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所谈是也迹犹足迹如人住处则有行往之迹谓如来从久远之本以垂近成之迹也本门者后十四品所谈是也本犹根本谓如来开近成之迹以显久远之本也)。

【五无上醍醐为教相】圣人垂训之谓教分别同异之谓相此经纯圆极妙异乎偏小诸教喻如醍醐上味不同乳酪生熟二酥故名无上醍醐为教相也。

修大涅盘得五事(出大涅盘经)

涅盘梵语具云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此即大乘涅盘也。

【一不闻得闻】谓大涅盘甚深微密之义一切众生心中无不具足以由旷大劫来无明覆故而不得闻今者修习大涅盘法达于如来性常之理昔所不闻而能得闻是为不闻得闻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闻已利益】谓闻是大涅盘微妙经已思惟其义复能书写读诵为他广说令彼开解自利利他则为一切天人之所敬仰不久得证佛果菩提是名闻已利益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能断疑惑】谓闻是大涅盘甚深之法悉能断除疑惑之心疑有二种一疑名二疑义言听是经者疑名之心即断能思惟者疑义之心即断是名能断疑惑也。

【四慧心正直】正则不邪直则不曲谓闻是大涅盘甚深之法则智慧增明造理真实心无邪曲是为慧心正直也。

【五能知如来密藏】谓闻是大涅盘微妙之法则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造极恶业谤法阐提悉得成于佛道如是等义秘密甚深今悉能了是为能知如来密藏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天台五时(出天台四教仪)

天台五时者乃天台智者大师以如来所说一代圣教判为五时也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次于鹿苑为接引二乘说四阿含等经次于方等说楞伽等诸大乘经令诸二乘耻小乘而慕大法次说般若经遣除二乘执情后说法华涅盘二经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故为五时也(天台山名智者大师乃隋炀帝所赐之号讳智顗以栖身入寂于天台山遂以此处命其名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阿含者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也)。

【一华严时】华严经名也时者谓初说此经如日照高山之时也盖如来初为大乘根熟者首谈此经唯是无??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但化大乘菩萨是名华严时也(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谓如来之智鉴照诸法如海能现万像也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此云刹土者华梵兼举也)。

【二鹿苑时】鹿苑即鹿野苑是如来说阿含经之处也时者谓次说此经如日照幽谷之时也盖如来为小乘于前大法不见不闻犹如聋瞽于是??大化而施小化故于鹿苑之中说四谛法演四阿含等经是名鹿苑时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方等时】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时者谓次说方等诸经如日照平地之时也盖由前鹿苑中说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为足便谓究竟故假维摩居士以呵斥之使其耻小慕大故说维摩楞伽等经是名方等时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四般若时】梵语般若华言智慧经名也时者谓次说此经如日照禺中之时也盖由小乘既被弹呵回心向大然其执情未能顿泯由是广谈般若空慧之法而淘汰之是名般若时也(禺中时巳时也)。

【五法华涅盘时】法华涅盘二经名也时者谓正说此经如日轮当午之时也盖如来于前四时调机纯熟故于灵山会上称性而谈令其会权归实了妄即真演长远之寿量显至道之幽微上中下根咸蒙授记此法华一经所以说也犹有余机未尽故说涅盘一经而捃拾之是名法华涅盘时也(捃拾者即收拾遗余之意也)。

五味(出涅盘经)

如来因无垢藏王菩萨称叹涅盘法胜乃说此五味而以醍醐比法华涅盘也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因此约如来所说一代圣教次第立为五时以对教之相生机之利钝譬犹五味之有浓淡焉(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乳味】乳味从牛而出以喻十二部经从佛而宣说也谓如来最初时说华严圆顿之教唯被大机不摄二乘盖由此经最初开演粗妙混融故譬之以乳味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酪味】酪味从乳而生以喻九部经从十二部经中而出也谓如来第二时于鹿苑说阿含等经接引二乘断见思惑证真空理乃从顿施渐故譬之以酪味也(九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五根对五尘起诸贪爱曰思顿渐者顿教渐教也)。

【三生酥味】生酥从酪而出以喻九部后而说大乘方等法也谓如来第三时于方等会上说楞伽楞严诸大乘经赞叹大法呵责小教令诸小乘耻小慕大故譬之以生酥味也(梵语楞伽华言不可往唯神通人方能到也楞严梵语具云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

【四熟酥味】熟酥从生酥而出以喻方等之后而说般若也谓如来第四时说诸般若空慧法门荡除二乘疑执付之以大乘法财令其心渐通泰故譬之以熟酥味也。

【五醍醐味】醍醐从熟酥而出以喻般若之后而说法华涅盘也谓如来第五时于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开前四味三乘之权归于一乘圆妙之实令诸众生咸得作佛复说涅盘扶戒律而谈常住之理故譬之以醍醐味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一乘者佛乘也)。

五部律(出翻译名义)

五部律者即如来所说律藏也而分为五者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睺罗洗钵因失手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后优波鞠多果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即律藏也梵语优波鞠多华言大护又云近护)。

【一昙无德部】(亦名昙摩鞠多)梵语昙无德华言法密密即隐覆之义又云法藏即四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是为昙无德部(四分律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萨婆多部】梵语萨婆多华言一切有即十诵律也谓此部计三世有实之法大集经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而复读诵外典善能论议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为萨婆多部(十诵者优波离十番诵出此神故名十诵梵语优波离华言近执以佛为太子时能亲近执侍故也)。

【三迦叶遗部】梵语迦叶遗华言重空观即解脱律也大集经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为迦叶遗部(转诸烦恼犹如死尸者谓转弃妄惑如死尸也)。

【四弥沙塞部】梵语弥沙塞华言不着有无观即五分律也大集经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不作地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为弥沙塞部(五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五僧法)。

【五婆蹉富罗部】梵语婆蹉富罗华言犊子谓因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其部中计我非即五蕴亦不离五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此土大集经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皆说有我不说空相是为婆蹉富罗部(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最新文章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